题为“我们在成长”,其实意为班主任的成长,因为我也是37个班主任中的一员,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说起《班主任工作研究记录》,大多数班主任都不喜欢它,但是既然它与学科检查一样成为每个月底避无可避的的一项工作,我们不妨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接纳它。 我先总体汇报一下三月份,潘校长带着我检查以后的一个数据汇总:全校37个班主任全部按时上交。班级情况分析、班级建设汇总、德育工作会议记录、班队活动计划均全部完成。家校联系记录有两个班漏填了,请及时记录家校联系情况。另外,五(6)的何瑞英老师及时记录点滴感受,完成了一篇教育随感。二(3)、四(4)、五(2)、五(4)的四位班主任已完成了4月份的班队活动计划。 结合这次上海“新基础教育”的学习活动,我想我们可以再次温习一下这本研究记录的价值所在。当前班主任工作有以下几类困境: (一)工作思路上的“上”“下”矛盾。中国教育自上而下的痕迹还是很重。全国少工委到省少工委再到常州市少工委,然后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大队部。而局小的地位决定着我们不能随意放弃任何活动。这样一来,班主任常常觉得疲于应付活动,而缺乏自主建设班级的创造性。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立足班主任的工作,尽量把上级的活动并入我们的“养成教育”和“感激教育”中,让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自己的工作。 (二)执行与设计关系的失衡。班级建设工作设计得很好,但落实时偷工减料,因此班级工作比较随意,不能形成序列。另外,班级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每个月的工作落实机械割裂,因此班级建设的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每个月的工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三)理念与实践的偏差。班主任工作并不仅仅定位在爱心、责任心、精力,还要充分尊重创造性。班主任是智慧的工作,要把自己的角色从办事员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创造者。 其实,班主任工作真的是一门艺术,走进不同的班级,感受到的是班主任不同的个人魅力和管理理念。然而,班主任工作由于缺乏研究的心态,所以一直显得比较松散。班主任都是以散兵游勇的方式生存,缺乏理念上的更新,实践中的规划和反思。这本《班主任工作研究记录》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帮助班主任加强规划意识、反思意识和研究意识。 首先,要想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对班级有深入地了解,才能制定出适合班级的建设规划。因此从“班级情况分析”“班级建设规划”两栏中可以看出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了解情况,以及班级建设目标的明确程度。检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对于班级的总体情况没有深入地分析、思考,同样是班级组成,大多数老师只是从男、女生比例上统计数据,可是有一些班主任就从学生的家庭组成、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加以分析。班集体的优劣势分析更为重要。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几份《研究记录》,【四(2)、四(4)、五(2)】在这几份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班级的现状把握得比较准、比较细。班主任不光带着一片情,更带着一颗心在工作。“班队建设规划”旨在帮助班主任老师对班级进行总体规划,每一栏要包括目标和策略两部分,主要体现个人的创造。在“班级建设规划”这一栏中有一些细节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有很多老师的“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出现了交叉、甚至是重合的现象,主要是没有领会“班风”和“学风”的区别。班风是班集体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情趣诸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是班集体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学风则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素养。这里也向大家推荐几份《研究记录》,【二(1)、三(4)、五(1)、六(2)】每一份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都把班风和学风区别开来,可以给大家一定的启发。“常规教育”、“班干部培养”两栏,老师光有目标,辅以怎样的活动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栏,老师比较模糊,开展的一些活动与“心理健康”联系不紧密,有待改进。在这一栏中班主任要尤为关注班内心理不健康的典型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其次,班队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关键事件”既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班集体中,孩子们的生活是五彩斑斓而又充满激情的。我们要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深入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素材,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检查中,我们有一个共性的感受就是3月份的活动规划与本班的班风建设没有内在的因果逻辑,基本是按照大队部的活动思路。今年大队部活动的重点就是“养成教育”和“感激教育”,各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两相结合,制定“月计划”,一个月有许多次班队活动,但是有一些老师详细地记载了某个案例,不能体现出一个月的线索和循序渐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份案例,【一(7)、二(3)、五(3)、五(4)】另外一年级以年级组的形式集体备课,他们的班队活动计划表现出的整体性也值得大家借鉴。 传统的班队课有以下形式:1、事务检查式。2、对照检讨式。(“寻找雷锋的足迹”)3、自然表演式。4、验收表演式。其实,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学校、班级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以及班主任、学生一系列性质不同的活动中创生的。因此,为了实现班队活动的价值,“新基础教育”提倡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线开展系列班队活动。这次我们在上海听到的一节班队课是《学会关爱》,它取材于不久前刚发生的“呕吐事件”,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在比较中深化。形式非常朴素,但学生交流生活感悟,收获很大。有的老师可能会有意见,“要取材于生活,我又不能预见到将来的事,如何谈规划呢!”所以这里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调整,班主任老师既可以写规划,也可以以活动反思的形式记录,像我们这一次的记录中,五(4)班的李娜老师就已经在规划的下面记录了反思。 再次,“人不是月亮,要靠自己发光。”老师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要发扬学生的个性,又要加强对“需帮助学生”的研究和引导。原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在总结女派成功的关键时说:“一个队,十二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个性,打起球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她们的性格棱角都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张扬的同时,要做好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尤其在学期初,就应确定名单,分析现状、制定策略,然后才能后面反思调整,直至最后的心得体会,这一次漏填的老师下个月应该补上。 崭新的4月已经开始,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把这份研究记录做好、用好。 最后我以4句话结束今天的发言: 每一个校园充满了爱的阳光; 每一个班主任都拥有幸福人生; 每一个班级都充满成长气息; 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生命的活力! 许 嫣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