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随处可见。但究竟什么是习惯呢?如何理解和定义习惯对我们如何养成和巩固习惯有很重要的价值。
第一,从习惯的语义来看。
首先,从辞源的解释看,习惯存在着个人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就个人层面看,习惯是人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惯常行为;就社会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较长时间里养成的共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在现代汉语里,习惯的基本意思是“习以为常”,就是在一定时间里,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而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
▲综上,就习惯一词的语义看,它有以下特点:
1.习惯是人在后天习得的,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2.习惯与个人和社会都有密切联系,对个人则是表现为“恒常”的行为,而对社会则表现为“礼俗”或“社会风尚”。
由此,习惯的养成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习惯的养成是共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大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从心理学的解释来看。
从心理学的解释来看,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综上,习惯不仅有行为的,也还包括思维和情感的内容,由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同时,我们还有关注思维的、情感的习惯的养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习惯是在生物遗传基础之上,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才能逐渐形成的。比如说,喜欢认真思考的人,他的人格特质中一定敏感性比较强;胆小的孩子敏感性比较高,但胆小的孩子比较细心,因为他有这种人格的倾向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像勇敢、大胆等和个人不是特别敏感的人格特质、情绪的稳定性都是相关的。生物上的成熟是先决条件之一,环境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和个人的内在动机相互影响,并不是说孩子被动地接受影响,孩子有时也会影响父母或其他人。比如说,小孩吃饭时,就不吃这个,这时候他爸他妈就得想别的办法,像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加到他喜欢吃的东西里,然后诱骗他吃,这就是相互影响。这是个简单的例子,其他方面也一样。有时候,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习惯的同时,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也在变化,双方互相迁就。
环境和天性的影响是相互的,但是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是社会需要的行为,往往与个人的需要相冲突。比如,上课时,你想回头说话,周围的同学觉得你吵得慌;还有,像闯红灯,对个人是不安全,但闯红灯个人感到自由啊,他不想受约束。与社会打交道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必是和个人内部需要在开始时都有一定的冲突。但后来,这个性质又变了,当习惯内化了以后,他会觉得这样做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会高兴。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回避别人的批评而这样做,但到后来,他不这样做时就会自我谴责,这样他就不高兴、不好受。为了回避这种不好受的情绪,他就约束自己按照社会规范去做。这是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小孩一开始都是为了听大人的表扬,说他是好孩子,他才去这样做的;但是真正的内化必须变成个人内部的需要,首先给他带来的是对不良情绪后果的回避,然后是他自己认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愉快。带来愉快不容易,幼儿园的小孩不会,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慢慢会这样做,就是说,在马路上不闯红灯、不扔纸他会高兴,闯红灯和扔纸他会不高兴。这一点要大些才可以,小孩子不懂,他知道老师不让扔纸、大人不让扔、街上带红箍的看见了会说他。到后来,他不扔纸、不吐痰、不闯红灯,自己会高兴。达到这个效果不容易,但这是习惯形成的最高机制。
我们应该从少年儿童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的根本点去入手研究。我们要尊重人的天性,同时我们要控制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把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就是加强外控、引导内控。外控养成的习惯与内控养成的习惯是两种不同的习惯。内控的习惯就是已经内化为个人的内部需要了,不这样做我就不高兴,为了回避消极的情绪,我必须这样做,这是内化,是习惯的养成。
▲从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来看:
首先,我们要把非习惯的东西区分开来。有些是特质型的遗传的东西,那么就很难养成,有时也难以区分好坏。例如思维敏捷的孩子,老师一问问题就举手,这一习惯让思维深刻的孩子,就很难做到。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孩子。
其次,习惯的养成要从外部切入,但要内化为个人的需要。这就需要在环境和教育上作文章。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有物理的,更有心理的。对不良行为的看法,会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三,对孩子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评价需要引导“上进”而非“增强好胜”,增强看重自己纵向的进步,“增强好胜”重在相互的比较,这样会把孩子的眼光过多地放在对他人的关注上而非对自己的认知。
三、重视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以往所说的行为习惯主要是道德习惯。什么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与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紧密联系的,在长期练习和实践中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这一定义反映了四个特点:一它是一种行为动作,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车上给老人让座、见了长辈要问候等,都是一种行为动作,是可以操作的,有的甚至是机械的、模式化的;二是“自动化”的,无需他人命令和指挥,是习惯了的自动的行为动作,这一点是习惯的本质性特点;三是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四是它与道德的其他三个心理要素知、情、意密切相关。道德习惯属于德育范畴,而智慧性习惯应该属于智育范畴,是一种智能活动的习惯。课题组长张梅玲同志提出的少年儿童做事习惯中的创新求异、不墨守成规的习惯,七种学习习惯中的多数习惯: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反思习惯;多通道学习,眼睛看,耳朵听;善于利用媒体计算机学习的习惯。虽然它们和德育有着紧密联系,但它们属于智能范畴,是智育所要完成的任务。所谓智育是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这些习惯多为智能习惯。
四、习惯培养对家长的建议
通过与五年级学生的座谈,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习惯培养要重视孩子的参与。在座谈时一位学生说了做早饭习惯形成的例子。他说: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说要培养我做早饭的习惯,于是我就开始做早饭,由于很没经验,平时也没细致观察,因此,费了很大劲,还是没把早饭做好,爸爸于是不得不重新做,并笑着说:“懒被懒偷了去!”第二天,爸爸让我在旁观察,有了昨天的经历,于是我的观察很有针对性,爸爸也适时让我动手实践一下,这一顿早饭下来,我心中已是七不离八了。到了第三天,我自己要求独自上阵,尽管我觉得还不是很熟练,但爸爸给了我很高的鼓励,没有任何的责怪。就这样,到妈妈出差回来,我已经能独自做早饭了,也幸亏是妈妈的出差,让我有了参与的机会,让我养成了做早饭的习惯。
这位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的启发时,很多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我们往往不放心,一方面责怪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不放手让学生参与。通常是通过“教导”的方式,让儿童形成儿童并不懂得其含义的兴趣和利益的习惯,效果可想而知。下面列举几种儿童参与的水平:
儿童完全受摆布--儿童完全按照成人安排和决定说话和做事,自己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成人问儿童所想,也听他们一些想法,但不告诉儿童事情的结果将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装饰性的参与--儿童有机会参与一些事务,譬如在一些社区活动中的唱歌、跳舞,或穿上有标语的汗衫参与宣传,但儿童并不真正明白问题所在。
儿童象征性的参与--成人允许儿童对有关儿童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但没有给予儿童或只给予很少的机会让儿童选择发表意见的方式或着重要阐明的观点.
分配责任,但事先通知--成人决定了计划后,在让儿童明白计划的意义和做法之后,让儿童自行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与。
考虑儿童的意见,并被告知--在成人计划和实施的项目中征询儿童的意见和建议,成人告诉儿童事情的过程,并认真考虑儿童的意见。
由成人提议,儿童参与做决定--成人出主意,在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儿童参与,在做出决定时,与儿童的意见达成一致。
由儿童提议并指挥--儿童发起,自己计划、组织和主导实施的过程。
由儿童发起,儿童与成人共同做出决定--儿童邀请成人共同决定是真正的参与的目标。
在好习惯的培养中,使儿童参与调研、充分地参与讨论,理解和制定、选择共同的规则,并在习惯养成的环境中发挥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行动,是一个好的方式。儿童参与的水平应该作为衡量行动效果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