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有人说:中国是继承式教育,美国是创新式教育;中国教育是让学生的脑袋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学生总是感到智慧在别人的脑袋里,别人总比自己聪明。所以,现代中国教育多了创新、多了实践,从而派生出学生个性张扬,产生了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再次思考:爱孩子,我们该如何去做? 呵护孩子心灵的幼芽,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孩子的生活沐浴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的人生步伐更加坚定。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更是教师工作者的天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别林斯基“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相信孩子 都能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是的,人生下来就有他存在的理由,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思辨,有人擅长文字,有人擅长艺术……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钱钟书长于文字,华罗庚长于数学,齐白石长于绘画,姚明长于篮球……如果在上学时,硬要这些人什么都学得一样好,门门都优秀,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不了后来的他们。 我们今天做教师的,应尽力让学生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所以,老师要能够发现孩子的强势智慧并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充分张扬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使人尽其才,人人皆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考上,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平,愚笨无为。可就是这三个孩子竟成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只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赏而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百花园中一朵最美丽的鲜花,只是花开的时间不同而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生长在肥沃大地上的一棵棵禾苗,只是收获的季节不同而已。我们用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孩子,那么你给他一株花苗,他一定会给你一座美丽的花园;你给他一粒种子,他一定会给你一个金色的秋天;你给他一片阳光,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关爱孩子 人人平等 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牡丹雍容华贵,荷花清新飘逸,玫瑰娇艳欲滴,腊梅傲骨俏丽……每一种花草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你看蒲公英,在路边田头亭亭玉立,微风吹来,那毛茸茸的“小伞”自在潇洒。就连狗尾巴草,也能在炎炎夏日给人带来惊喜和翠绿。不是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吗?那就让我们敞开心胸去爱每一棵花草吧,不管他们是“小天鹅”还是“丑小鸭”。 诚然,每个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可能容易引起教师对他的爱,有的不仅不能引起教师的爱或好感,反而成为反感的对象。可是,我们的责任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肯定,当作别人评价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被老师爱着的学生,由于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而往往变得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则萎靡不振,孤独郁闷,甚至消极厌学。 尊重孩子 慎用批评 卢梭曾经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因此,我们不要轻易批评孩子,即使批评孩子也要有证据,否则孩子是不服气的,甚至于顶牛,更甚者形成逆反心理。批评让人感到有压迫感,抑制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表扬使人兴奋,兴奋才能创新,所以你只有表扬了孩子,他才能兴奋,才能激发创造力。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一般都是知错的,但是我们老是用批评斥责的方法来对待他们的错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构筑起心理防御工事,要么找理由推卸责任,要么默默不语沉默应付,一旦有了心理上的防御,学生自责之心就会消失。只有当我们用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时,才会唤起他们的自责感,帮他们树立起改正错误的信心。面对错误,唯有自责,才可能自强。 让我们用充满浓浓爱意的眼光期待着孩子们吧!怀揣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一起哭笑。用宽容的眼光善待孩子的惹是生非、调皮捣蛋。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惩罚;多一些晴天,少一些多云;多给孩子一个辩白的理由,少给一些咄咄逼人的埋怨、训斥、挖苦。让我们的爱化作滴滴甘露、缕缕春风,让孩子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
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发布时间:2006-10-0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