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家长频道>>教子有方>>文章内容
儿童性格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0-06-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性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生活的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的性格尤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下面的案例可以帮助你具体的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叙述

来访者基本情况:某女孩,7岁,好虚荣,要求高、追求完美;作业慢,成绩不良;关注人际交往,但交往易受挫,感到孤独,善于在成人间周旋。

和该女孩有了三次面询的机会,每次都会说很正面的话题,很少说负面的东西,经与家长核实,有许多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孩子似乎在讨好咨询员。孩子反映从来没有人如此平等地、耐心地与她交流过,有强烈的与人交流的欲望。为自己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而苦恼,学校里的小朋友都不愿搭理她。经了解,该女孩总是用指责的口气和别人说话,对人要求高,总也看不惯别人,对人指指点点。

据其家人说,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不满意自己写的字,写了檫,檫了写,作业就慢了。觉得自己能做好某事,但是做不到,就对自己极没信心。

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较复杂,父母在她4、5岁时离婚,孩子和妈妈生活。妈妈自己闯荡,办起公司。妈妈由于在公司当领导,回家后角色转换不到位,常会以对待下属的口气和女儿说话,对女儿的要求也较高,很少与她平等对话。妈妈事业有成,在孩子心目中妈妈很令其敬佩,孩子对妈妈崇敬多于爱。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培养孩子的高贵气质,经常带孩子出入各高级、豪华场所。母亲后再婚,新父亲对孩子喜爱有加,尽量满足孩子,但在学习上要求很高,极严厉,由此与妈妈经常有分歧,而当孩子的面争吵。

孩子经常去爷爷家、外婆家,亲人对孩子都是关爱有加,但不觉中长辈们会对孩子父母的离异加以评论,或多有埋怨。

问题分析

1.家庭氛围和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案例中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太过于复杂,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同时由于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失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案例中,孩子一会儿生活在爷爷家,一会儿生活在妈妈家,一会儿父母不住在一起了(离婚了),一会儿妈妈又有了新爸爸,家庭的不断变化,孩子无法理解,使得她感觉不安,惟恐那天再发生变化。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学会了察颜观色,讨好每个大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最终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讨好每个成年人,知道在他们面前尽力表现自己,说别人爱听的话。

2.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案例中,本来由于父母离婚再婚,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加上养父与母亲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同时孩子常会去外婆家或爷爷家,不同的家长又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有严有松,有理性有感性。最终使得孩子失去了明确的行为标准。

尤其是母亲,由于自己的成功,提升了对孩子的期望。在家中用一种家长式的管理对待孩子,和孩子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到这做到那,孩子想达到母亲的要求,但又力不从心,多次的挫败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自信。从而使孩子形成易退缩的性格特点,同时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反映。

家庭教育中没有关注孩子的情感,没有教会孩子具体的交往方法。根源还是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不断成长的个体,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

对孩子的个性、所思所想不了解。   

3.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母亲由于生活的磨练和工作角色的要求,养成了好发号司令,好指手画脚命令的行为特点,她同时把这些带到了孩子的面前。由于母亲个性行为的“社会遗传性”,使得孩子也养成了好为人师的行为特点,而这成为孩子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引起了伙伴的不满,使孩子失去了朋友。在交往中处处碰壁,而变得孤独。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孩子又非常在意,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影响了学习,成绩不良又影响了同学们对她的评价。

干预过程

本案辅导了三次。

1.第一次辅导,了解情况,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时一小时二十分)

(1)引导对象倾诉

通过交谈初步了解对方存在的问题,关注对象的内心体验,引导倾诉内心感受,表示认同和接纳。

由于孩子较小,主要听取了家长的叙述。然后和孩子进行了交谈,像朋友似地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述,关注她的喜怒哀乐,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2)激发对象自信

由于交往的障碍,以及成绩的不良,孩子在学校倍受冷落,自信受到挫败。在第一次辅导中帮助孩子寻找她自身的闪光点,以激发她的自信。同时布置了作业——每天写自己一个优点,将它贴在自己的床头。

2.第二次辅导,进一步了解情况,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用时一小时三十分)

第二次辅导时孩子很高兴地来了,自述回去后很开心,觉得自己是个很棒的孩子,今天有很多话要和辅导老师说。于是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学校、家里发生的事。

待孩子倾诉得差不多了,孩子心情很好,辅导老师顺势引导她面对自己和小朋友交往中的问题。如:孩子说道小朋友排队时推了她,她很不高兴,认为别人是故意的,于是恼火地瞪了别人,并埋怨:“真讨厌!”。辅导老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互换,再现情境,让孩子体会对方的感受和心情,帮助她学会体谅别人,宽容别人。同时教给她具体的交往方式,说话方式等。

因为孩子还较小,纯粹地讲道理不一定奏效,运用游戏或模拟情境容易让孩子去体验而有所感悟。

3.第三次辅导,主要和家长(妈妈)进行了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中,妈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妈妈的问题也提出了重点辅导。希望妈妈和孩子平等交往,不要居高临下;多留时间和孩子相处,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多带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户外活动;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在家里应该是个慈祥、善解人意的母亲;对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

咨询感悟

本案例的辅导总体是成功的,但由于家长没有坚持下去,使得后面的结果无法判定。

应该说孩子是无辜的,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所以在孩子行为问题的纠正过程中,家长的改变极为关键。但许多家长往往显得比较急躁,恨不能来到中心一次就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讲这不可能。这里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甚至是对自己的彻底改造。

著名作家高晓声在自己女儿的婚礼上感慨地说:家长是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的。确实没有哪个家长是天生的成功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学会反思自己,学会不断完善自己,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而不是孩子一有问题就揪住孩子不放,事实上往往问题根源就在我们家长自己身上。假如您改变了,您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不觉中也作出了回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