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全家庭”的子女,是指那些缺父亲或者缺母亲、或缺双亲的孩子。不健全家庭,指的是父母亲离了婚,或一方病故,另一方带着年幼的孩子孤居一处,或者重新结婚组成新的家庭;父母因故双亡,孤儿和祖父母或者亲友一起生活;未婚子女和私生子相依为命……。在这种家庭里,关系是比较微妙复杂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比较特殊的。作为教师,对这种特殊家庭的孩子应给予特别的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健全家庭”子女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这给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给教育带来许多忧虑与烦恼。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教好这些“不健全家庭”子女呢?一句话,就是对“不健全家庭”子女多献上一份“爱心”。
前年,我班內学生余某,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极差,常常不交作业,老师找他谈心,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得来的竞是让人不敢相信的回答:“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我成了小傻瓜。”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则从“爱”字入手。从心理和发展上下功夫来启发教育他们,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在班內里,我对他们的成绩不排队,在分析问题时,我估计他们能回答出的问题,则尽量让他们回答。我利用一切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到野外游玩时,我则紧挨在他们的身旁,跟他们聊天,指导他们观察路边的花草、行人等。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有了求知欲,有了认识事物的兴趣,逐步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给他们“开小灶”,帮他们复习功课,使他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我带他们参加自己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还要求全班同学要正确看待这些同学,队干部与这些同学做好朋友。时间一长,他们慢慢地进步了。
要教育好“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家访很重要。通过家访,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教育。父母离异,孩子多数判给父亲。蒋某的父母自离婚之日起,父亲就订了一个“土政策”,不许儿子与妈妈相见。12岁的孩子见不到妈妈,三天五天能坚持,成年累月怎受得了呢?一天,我陪他去看《妈妈,最看我一眼》的电影,他泪流满面,很想大哭一场。我知道这位学生的心事,放学后,送他回家,做通其老古板爷爷的思想工作,乘热打铁地又把他送到妈妈的怀抱……这位队员为了感激老师,每天起早来校端一盆清水,给老师洗手,以此感谢。
“母亲节”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召开‘母亲会’,把你的母亲一定请来。”话音刚落,蒋某在坐位上哭了。听到她的哭声,我才知自己失误了,明明知道她父母离异,其母离家出走,杳无音讯。我立即纠正:“母亲没有空的就父亲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表母亲来也可以。”课后我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母亲会’上,她父亲果真来了。十二、三岁的学生,似懂非懂,她认为这是“隐私”,也是她的“痛处”,不提也吧,一提就更“痛”了。所以,班主任老师一定马虎不得。
徐某父母离异而随母,原来优秀的学习成绩渐渐退步了。虽然是个小女孩,但她胜似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无法无天,破摔破打,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不明显。学校组织“春游”,她放弃了。经打听,母亲不给钱。我随即帮她交上35元。在无锡公园里,她一步不离我三寸,把我当她的父亲,或许当她的爷爷,她抢着帮我领包,我也有意把她带在身边,还为她照了好几张相。她象小鸟一样在我身边飞来飞去……“六一”节,她作为优秀少先队员上台领奖了。
“不健全家庭”是因家庭的不幸而产生的。这些家庭的不幸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受伤的“秧苗”,更需要阳光雨露,这些心灵受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怀。教师对这类学生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在心理上给予疏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品行上给予引导。
总之,“不健全家庭”子女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它将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以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要做到“三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只有这样,“不健全家庭”的子女才能时时处处感到温暖,才能得到“健全”的教育,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