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学校图书馆功能化服务的整合主要从图书馆、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展开,分别研究这三者在整合中各自的功能和联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图书馆功能化服务整合的实践策略,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图书馆 策略
一
终身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大命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的严峻任务。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如果只重视读一本教材,而轻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读活语文课本,要求学生会利用图书馆,会检索和筛选信息,使课内的学习成功地向课外延伸,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利用图书馆促进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本身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不强;学校图书馆处于“坐等上门、被动提供”的管理模式;学生尽管有阅读需求,但仍然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这些都将阻碍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近几年来学校图书馆硬件设施有了一些改变,但仍只是“借书——还书——看书”的场所,只能为教育教学提供很有限的一点服务。为此,我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与图书馆功能化服务整合的研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图书馆功能化服务的整合?它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图书馆专题索引、文献检索、书刊宣传、借阅、导读等服务功能,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师益友,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整合状态。这种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还是一种内容的融合,一种策略的整合。这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由点到面,由浅层向纵深不断发展。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校图书馆功能化服务的整合主要从图书馆、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展开,分别研究这三者在整合中各自的功能和联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图书馆功能化服务整合的实践策略:
一、拓展图书馆功能的策略
1、参与策略。 图书馆一方面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配备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工作人员参与集体备课,了解教学进度,协助制定教学目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分别提供给老师和学生参考使用,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单元推荐形式;另一方面要参与语文专题阅读学习,及时统计学生的读书借书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针对情况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如何摘读跳读,帮助配置专题书目等,以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图书管理员提供了不同版本的《三十六计》。学生通过阅读不仅拓展了阅读面,还分析比较了不同版本写作时的优劣,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
2、服务策略。第一,图书馆实施超市式开架服务——全天候、全开架、全方位,包括寒暑假都定期开放,随时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充分调动阅读兴趣,实现教学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第二,完善图书馆借阅制度,学生每次可借两本书,借阅两周后可以续借,各班“读书迷”还可以提出申请一次借阅五本书,极大地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第三,图书馆开辟“图书视角”栏目,力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主动宣传,积极推荐优秀图书。第四,积极培训学生图书管理员,目的是增强学生之间沟通,了解图书馆信息,加快图书流通率。
3、开发策略。主要开设两种课:一是图情知识课。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图书分类的基本方法,图书资料检索途径,怎样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等。二是开设阅读指导课。根据各年级的教学情况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文学鉴赏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从日常博览式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目的有重点的阅读。例如在学完一组人物课文后,图书管理员上了一堂《人物故事图书阅读指导与检索》,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了解阅读人物故事图书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阅读。同时,充分发挥学校馆藏资源进行推荐导读,增强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技能。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1、 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交流教学。
①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预习课文”教师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但不必要求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下来,学生只需要带着一两个深思熟虑的问题走进教室,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能尝试着去图书馆寻找有关资料进行解答。
②熟读课文,重组问题。上课时学生往往急于解答问题,忽略了对课文的认真阅读,使得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课前同学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哪个是核心问题,哪几个问题包含其中,你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读书,一边读一边整体感知课文,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在阅读中可以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可能已经解决了几个问题,可能对有些问题作了修改,可能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掌握边读边思的阅读方法。
③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围绕问题查找相关信息的多少来确定全班交流还是小组交流,合作小组以自由组合与固定组合相机结合的形式产生,小组成员在问题解决中或交流分头查找的资料,或提出反驳意见,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亲身感受到学习的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供音像资料和上网查询的机会,介绍一段与之相关的阅读资料,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特别是教学到有些科技类文章,教材往往呈现相对的滞后,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引进课堂,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和修改。例如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时,有学生问:“我们现在的因特网是不是就是课文中指的信息高速路呢?”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这里搜集的资料可以告诉你,我们现在的因特网还只是信息高速路的雏形,真正的信息高速路将更丰富、更快捷、更安全、更完善。我从学校电子阅览室里下载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教师轻轻一点:课后你可以把这些资料罗列成一个提纲提供给大家吗?这样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课后延伸,反思学习。下课铃响起不是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与课文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作品,可以从名家的单篇作品起步,走向图书馆,进行有计划的定向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激励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把课堂上激发、累积起来的问题意识延伸到对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去,让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拓展、绵延、渗透在学生个体的整个教育历程中去。
另外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图书馆,特别是作文课,可以将学生带到图书馆自由的搜集素材。
2、专设“信息交流台”。学生通过图书馆获得的信息有多有少,有对有错,但都是他们劳动的成果,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信息交流台”中,学生可以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对某些信息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共享集体的智慧和成果,体验把语文教学和学校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的乐趣。“信息交流台”可以设在不同的地方:教室、操场、校外;形式生动活泼:读书沙龙活动,主题班会,编辑文章选集,电子小报展览等。
3、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专题阅读活动是架起语文教学与图书馆的一座重要桥梁。与课堂教学比起来,活动过程有些类似,学生并不感到惊讶,不同在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创造力。学习了《海上日出》后,学生产生了了解不同地方日出的兴趣。从课题确立,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整理材料到创作“日出”,学生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获取、选择、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有的整理了峨眉山、黄山、泰山、华山、庐山等山上日出的特点,有的整理了太湖、西湖、北戴河、洞庭湖等水上日出的文章,有的整理了日出的照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优美,感受到图书馆书籍的丰富与知识的浩瀚,一篇篇文句优美,富有创意的《日出》习作就这样诞生了,整个活动真正形成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
随着研究的展开,师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教师备课的地点从办公室搬到了图书馆,学到课文,写到作文,开展活动,“我们上图书馆看看”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请看下面的一张表:
|
甲班 |
乙班 |
前测 |
22 |
18 |
后测 |
39 |
31 |
增长% |
77.3% |
72. 2% |
学生在掌握“问题学习法”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围绕问题搜索信息,自主地寻找答案,多方交流,资源共享,改变了他们主要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形成,
有效地提高了学好语文的信心。《三国演义》的演示文稿,《鲸》一书的撰写,人物传记读后感的文章选集,十多位学生在省市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足以证明学生的实力。
师生对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尤其是在丰富馆藏资源,改善馆藏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比如阅读指导课的内容怎样做到系统化,如何使课堂模式逐步完善成熟,如何使交流发挥真正的实效等等。我们将对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获2001年常州市青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