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叶澜老师我就会莫名地崇拜,因为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听说过她的名字,但遗憾的是从未谋面,当周志华老师告诉我可以去上海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数学专题活动时,内心着实激动了一番,终于可以一睹叶澜老师的风采了。满怀着这样一份期待,我和周志华老师匆匆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当时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二实小的三位老师,在火车上我好奇地询问着她们关于“新基础教育”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从那儿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校门口,在瑟瑟的寒风中等待着专家组老师的到来。等齐了专家组老师之后,我才知道叶澜老师不参加今天的活动,由专门负责数学的吴亚萍老师和杨小微老师负责,当时的我很失望。
我们一行十人挤进了一辆小面包车,在上海坐车1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而车内浓浓的谈话氛围只会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李晓文老师年纪稍大一些,听这位充满智慧的老师说话就是一种享受,她的谈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学生发言的诠释,在我看来学生有时不爱发言是因为他们胆小、内向,但她认为学生只有达到了认知平衡时,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新知与他的理解达到一种平衡时,他才有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听着这么专业的点评,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的认识有多么的片面!当我倾听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倾听着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许多熟悉但又不甚理解的教育名词时,只觉得自己虽然每天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似乎离真正的教育还有点遥远,那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只希望能多一点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好让所知甚少的我稍稍能填补一下知识的空白。可以说和他们在一起,你就想再读点书,因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听他们聊天就是一种理论学习。
那天“新基础教育”数学专题活动安排了两大内容:在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听课与现场研讨。上午听的两节数学课都是关于面积计算的,据说这是他们近来搞的“面积计算”的专题研究。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数学课只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感知和探究面积公式的得到,然后进行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另一种教学模式——整体结构教学。他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同时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又能真正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功能。不过这样的做法带给我的思考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材体系。
如果说上午的两节课已经给我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话,那接下来的现场研讨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新基础教育”的生命活力。在这里,我发现实验学校老师在评课时的语速都很快,话筒也抢得快,那感觉就像我在上海的地铁站看见的步履匆匆的人们一样,三个字——快节奏。这些老师虽然来自各个学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于说真话、研究真问题。他们在评课时真诚地与执教老师交流,直奔主题,直面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而吴亚萍老师最后的精彩点评更会让人产生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坐在里面参加“新基础教育”的现场研讨你一定会被那种浓郁的科研氛围所感染,会被他们对教育的热情所感动,会因他们对教育的执着而焕发生命的激情。
上海之行给我带来了收获,更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