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孕育了“微博”、“ 微电影”,“微课程”也应时代的召唤亮相。在笔者的理解中,“微课程”的“微”释“细小”义。它是更适合一线老师的“微研究”、“小课题”。
相比于微课程,名师架构的课程体系如腾空白练,壮美磅礴,而微课程就像一道清浅的水流,最是常见,也更真实可亲,它是教育中最普遍的课程形态。微课程的源头,很可能只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却因教师的及时追问而潺潺不息,自成一脉。
很多一线老师善于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如对这些故事进行追问,有些便能从中分析和发现研究线索。若进一步追问,往往能领悟和把握教育规律,形成概念性结论。再通过追问纵深开去,则可能诞生科学的课程体系。
来看一个学校引领教师质疑、追问的优秀案例。我校于8月20日组织了班主任培训,主题为“说出来的智慧”,分为“这样的学生我喜欢”、“这样的活动我设计”、“这样的麻烦我解决”三个版块,参与现场展示者为一至六年级的18位教师代表。第一版块是教师叙述感动自己的学生故事,第二个版块由教师介绍设计的班会活动,第三个版块则精心挑选各年级的频发事件,由友情出演者模拟突发事件的情境,教师现场解决难题。每一环节后,学校设计了点评和追问,引领教师思考:各年段的学生有何特点?哪些活动是有效应对年段特点的?教育的序列性体现在哪里?不一样的临场智慧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这样的追问下,教师就会在自身和同伴的经验中梳理规律,在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基础上分析、抽象,并力图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寻求证据,这往往就会触摸到一个未知的世界,超越自己当下的水平。在追问和答疑的过程中,学校引领教师开发微课程,教师在探究中实践微课程。如上所述的第三版块,就会萌发“一年级入学课程”、“六年级离校课程”等。即便是这样的培训现场,也是值得传播的微课程。新入职教师可以从他人的临场应对中获得启发,模仿应对相似场景;成熟型教师可从中反思,梳理提炼,以影响更多的人。
不务实的微课程走不远。只有根植于对教育的追问,并真正答疑解惑的课程,才是一线老师热爱的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