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工作迄今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不夸张地说,我的探航之旅和我的工作经历基本等长。刚工作时,便习惯定期记录自己的所思所得,整理成文,每每看到自己的小反思,心里还是有点点成就感的。那时候,发表文章还不是很热门,于是做得最多的便是把自己的文章送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论文评比,有小数年会论文评比、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师陶杯论文评比……其中,让我感觉最上档次的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原因有三:第一,在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奖比较难,获得一二等奖更难;第二,教海探航在小学教育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三,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不仅仅局限于论文,而是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苏派教育,研究教育的真谛。
每年我都虔诚地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文章送出去参加教海探航,虽然基本上每次都能获奖,但是常常是三等奖。好不容易,05年得过了一次一等奖,但是写的是德育方面的,由于与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相脱节,总觉得有点小小的遗憾。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目标便是能有一篇数学论文在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本次2012年“隆天杯·教海探航”是我探航之旅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次。
在评比说明会上,江苏教育报刊社张俊平主任说,本次教海探航共收到2万多篇参赛论文,其中有效论文1万2千多篇,从中评出一等奖72篇,二等奖150篇左右,三等奖500篇左右。局小的获奖率在整个常州市名列前茅。本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课堂教学展示。2号上午,3位数学青年教师围绕《认识厘米》进行了同课异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理念,诠释了不同的教育理解,激起了与会教师共同的数学追求。3号上午,4位省内外有名的特级教师围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进行了同课异构,大师们不拘一格地教数学,高位引领,看我们看到了“苏派”、“徽派”等不同教育流派的核心追求,在碰撞中进一步清晰自己的教育理解,升华自己对数学教育的内在认知。课堂观摩活动结束后,举行了“苏派”教学高层论坛,在论坛上,大家们畅所欲言,给苏派教学的明天描绘了一副美丽的蓝图。最后,历史学家袁伟时作了专题讲座:《一个历史学者眼中的基础教育》,用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审视基础教育,换一个角度,透过另一窗户给基础教育把脉,引起了与会教师的深刻反思——基础教育,向何处去?
几天的探航时间虽短,但留给了我深刻的反思。我相信,所有的水手会在探航的旅程中不断磨练,为教育美好的明天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