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 至8日,2011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推进会暨“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在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礼堂隆重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
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一行三人从常州来到另一个城市——镇江。在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与《江苏教育理论》等学术杂志编辑的对话中,我们对于如何写好论文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立足于平常的教学实践,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善于发现和解决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最终从一个教育执行者转变为一个教育研究者,这样,才能写出真正言之有物的属于自己的句子。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教育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课堂就是研究现场。通过开发现场研究的工具,深入课堂实际,才能发现具体问题,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我们只有真正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实践者,才能成为素质教育自助建构者,才能不断地修正与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行程中的第二天,我们分别聆听了一等奖获奖代表 符丹清 老师的汇报课《夹竹桃》、承办学校 朱圆 老师的研究课《给家乡孩子的信》和特级教师庄慧芬的《加减乘除的处理》。 符 老师执教的《夹竹桃》,带领学生们通过品花、品文、品人的三个步骤,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并感悟语言大师的文字魅力。 朱圆 老师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这节课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样的设计:思考假如你是那个学校的学生,你会在信中提出什么问题?浏览课文,想一想,你的哪些问题在巴金爷爷的信中得到回应?在相应的段落做上标记。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全面地关注了课文,对细节的处理也显得更加到位。虽然是不同的学科,但是 庄 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同样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原来数学的那一堆枯燥的数字也可以这样有趣。通过学习,我感受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以学生为本位,肯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天的学习,紧凑而充实。我们欣赏了一等奖获得者的优秀论文,也更加明确了立足于研究现场——课堂,观察课堂主题——学生,我们的研究才有具体的价值,教科研工作的出发点是解决现实问题,只有仔细观察、深刻思考,才能把握住当前最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才能找准教科研工作的具体对象。
“师陶杯”论文评选系列活动是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平台,这是我第一次与“师陶杯”结缘,第一次在这个平台上看到这么多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成果。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日子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平台,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变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