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与行动中不断探航
再一次参加“教海探航”,我的感触颇多。
有惭愧。回想自己上一次参加省探航的情景,那还是我工作的第二年,依然记得被校长表扬后难以抑制的兴奋,因为一位新教师能获得省探航的二等奖是很不容易的。今年,已经工作第九个年头的我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觉没有多少突破,成绩似乎还有些退步。回想自己这几年的论文写作,总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反思自己的同时感觉有些惭愧。
有警醒。第一天拿到活动安排,就看到了大学同学熟悉的名字,她是需要提供课堂观摩的“水手”。在第一天的颁奖仪式上,她被评为为数不多的“新人奖”,看着她的介绍资料,我感受到了同学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经遥遥领先,看来我需要不断地努力。
有收获。三天的活动既有课堂的展示,又有专题的论坛,我感受着其中浓浓的研究氛围。
收获着观课视角的变化。因为新基础研究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到哪里听课,我都会带着新基础的标准去观课。开放吗?重心下移吗?关注学情吗?本次的课堂也不例外。在无锡的《鞋匠的儿子》的课堂中,我能够感受到教师对文本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有效的活动组织带给学生的发展。在她丝丝入扣的紧密联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林肯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在扎实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感受着林肯的个人魅力。但是每一个课堂也都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至高无上的控制力、急于公布答案的替代。如果课堂的开放度再大一些,学生的学情再了解得透彻一些,那么得到发展的学生就不仅仅是班里的佼佼者,这也是我给自己的忠告。
收获着教学风格的理解。聆听了 成尚荣 老师借助课例进行的关于“苏派教学”教学风格的阐述,依然记得在五校联盟的大会上他关于教学风格的总结:风格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我能感受到 成 老师在这一番理论背后清晰地“学生意识”。他赞赏苏派教学“朴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他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追求自身鲜明的教学风格。他在《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中说到“风格不是少数名师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风格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如果有自觉的追求教学风格的意识,依然可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也许一开始仅仅是模仿,但一旦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锤炼,每一位老师都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探航需要有搏击风雨的勇气,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我在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