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成长
——记江苏省2010“教海领航·金坛”教学研讨活动
2010年5月7、8日,江苏省“教海领航•金坛”活动在华罗庚实验学校拉开帷幕,此项活动幸运落户华罗庚实验学校,也为该校纪念华罗庚挻辰100百年的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来自全省名校俱乐部会员学校的100余名专家、教师参加了活动。
一、与专家的一次亲密接触,感受课堂实践的魅力
5月7日下午,在简短开幕式以后,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分学科的双赢课堂盛宴的开席。
语文有三节课,分别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莫泊桑拜师》,多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的吴勇老师的作文课《勇气》和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的毛海鹰老师上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潘文彬老师不愧为特级教师,他的课堂上扎实、朴实而且真实。实实在在地复习生字,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读书。对教材的准确解读,让他的课堂互动生成特别精彩。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南通的吴勇老师则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堂作文课,平时外出听课很少听到作文课,所以这次听得格外认真。吴老师在课堂上由图片创设了多个角度说“勇气”的教学活动,学生思维活跃,说得精彩,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有了提炼和提升,学生再写时就妙笔生花了。毛海鹰老师一张口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干脆能干的老师,她的课同样上得干脆,一点不拖泥带水。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一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这不禁让我想到:教师,的确要做个思想者。且行且思,才能创造一路风景。
数学学科分别是特级教师王凌执教的《认识小数》、教海水手教师穆传慧执教的《数学活动课》和曾多次在省市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观摩课的华罗庚实验学校朱敏老师执教的《三角板》。三位执教老师各具风格,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展示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对教材的解读和领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收获。王凌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润物无声;穆老师的课堂风趣幽默、如诗如画;朱老师虽然年青,但她的沉着冷静、优雅大方也毫不逊色,课堂上不断充盈着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让参与学习的老师和孩子们都经历了一次浓浓的数学文化之旅。特别是六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三角形》,给予袁平平老师很大的启发。她在回来后就进行了重组与加工,对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有趣又精彩的思维提升课,收到学生的喜爱。
英语学科分别由全国特级教师、名教师沈峰和“教海谈航”年度新人常熟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夏莉莉和华罗庚实验学校的英语骨干教师移建同台表演,展示了三节精彩分呈的英语课。沈峰老师在课中和学生交流,幽默、风趣、自然展示了她超强的语言基础和驾驭课堂能力。她的课收放自如:在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后,又能不露痕迹的收回。她的课亮点较多,“导语”是留给我们印象较深的亮点之一。她用“导语”引导学生自己学课文,又让学生根据“导语”自己复述课文。夏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她让学生用不同线条标出不同人物的活动。这种称“Learning tip”的学法指导很细致,也很特别。移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学习书本上Ben’s school到介绍our school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并动手拼一拼他们自己的“dream school”,一步步展开,层层递进。让我们享受了三道美味佳肴,并回味无穷。课堂展示结束,沈峰、王凌和潘文彬三位特级教师引领老师们进行了研讨交流,并分别大家作为专题讲座。
特级教师沈峰老师侧重对高年级每个单元各版块之间如何教学进行分析:一、如何实现单元教学整体推进?首先,她指出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先教什么,再教什么,不是统一不变的,可以自由加以选择,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依据学生与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她强调:Part A教学时要理清思路,讲究语篇教学的连贯性;最后,对于平时的Free talk 环节,她认为:教师不要总是牢牢把握住话语权,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提问,将语言教学定位于真正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二、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有效、成功?沈老师以极具智慧与高度凝练的话语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了“What makes success?”:1、Stress—free environment轻松环境2、Understanda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3、Correlated review相关的复习4、Correct demonstration语言的示范5、Effective communication有效的交流6、Sufficient reinforcement充分的强化7、Sequent tasks有序的任务。
专家的讲座字字珠玑,在座的教师们聆听之后,还需进一步加以理解、吸收,以便真正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二、与“水手”们共同参与,享受教育研究的乐趣
5月8日上午,在穆传慧老师诙谐生动的主持下,探航水手们围坐在主席台前,他们们娓娓道来,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独特的探航故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的探航历程,深情地道出了难以割舍的教育情结。李东伟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穆传慧老师的多才多艺……都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罗庚实验学校蒋守成校长用机敏的反应、睿智的语言、热情的风格畅谈自己的探海经历,用“一句话、一杯酒、一个小偷”贯穿整个故事,这句“不参加教海探航的是呆子,每年都参加的是疯子,祝愿大家人人都成为疯子!”也许会成为这次探航故事最有趣的祝福!
5月8日下午,《江苏教育》编辑部主任张俊平为参加“教海领航·金坛”的与会嘉宾作了题为《教海探航征文及其写作》的专题报告。他指出,一篇获奖论文尤其是一等奖的诞生,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其难度如同“上青天”,3‰的一等奖获奖几率足以证明了它的高含金量。张主编提醒广大教师,在撰写教海探航征文时,必须重视选题立意的新颖,要避免在前人的圈子里踏步,要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作动态处理,能善于逆向思考,“见”别人所“不见”。他引用“道家学说”来告诫教师,若想在这项活动中“得道”,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同时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要亲近名师,与名著为友,学会“拿来”。要学而不厌,并要有良好的心理定势。
名师和专家们的现场点拨,让无论是参与汇报的老师还是听众席上的老师为之叹服,心中萌动的是赶快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中渴望,涌动的是赶快拿起撰写教海探航征文之笔的热情。
三、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王婉璆: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语文教学讲座展现了他“实在”背后的深度思考——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自身规律,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在讲座中,他着重谈到当前语文教学的起点到底在哪里;语文教学的目标如何确定;语文的核心价值如何彰显;有效的语文学习经历如何创设等。潘特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实例阐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与本质回归。
桂叶:虽然他们的各具风格、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展示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对教材的解读和领悟,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很大的启发和收获。“探航故事讲述”环节让我们领略到各位教海水手的成长之路,教育没有捷径,他们的执着和勤奋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论文写作导航”和“专家讲座”环节,给我们在论文写作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们我领会到许多写论文的技巧。一篇出色的论文绝非一日之功。平日的观察、积累和实践的功夫,才让其充满了生命力,有了真正的价值。
杨丽铭:与其说是在听课,不如说我也从课堂中获得了滋养:读着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我才感受到原来老师应该这样做,原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如此细致。只有一个本身就很懂得观察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去确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怎样的程度才是细致。做事大大咧咧的我还得好好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听潘老师上课,才感受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整体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重心下移,有向开放,集聚提升,在收放自如间才能生成精彩的课堂。因此锤炼新的教学基本功是我不断的追求。
袁平平:在看到《三角形》一课,让我发现里面许多知识与四年级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平时解题思维之间存在的断裂,更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仍至中学数学都有着巨大的奠定与启发作用。所以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有意识的重组与加工,使课的结构更块状、更符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的水平与思维的提升。通过自己亲身教学尝试,丰富了我的数学学科知识,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课后有一位现任中学老师的家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不虚此行!
曾读过一位老师在某个论坛中的一段文字,他将“教海探航”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还没有像他这般深刻的感受,但我赞同他那番“‘教海探航’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独到见解。是呀,我们教师要养成用笔来思维的习惯,应善于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升华为理论层面的东西,也要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有幸共同参加学习,给了我们不同学科的五位年青老师坐到一起促膝长谈的良机。聊教育、聊学生、聊学习、聊收获。。。。。。承载着更多我们继续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