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
课型研究一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抓手之一。课型研究到底有怎样的价值追求?课型研究又有怎样的目标定位?课型研究到底应该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处理?每种课型又有怎样的相对成型的教学方法结构?不同的课型是否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
请每位语文老师认真阅读李伟平校长撰写的《在结构化研究中实现价值提升》和李政涛教授撰写的《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两篇文章,并有选择性的阅读其他有关课型研究的文章,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在结构化研究中实现价值提升
李伟平
任何一门学科,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与他对学科价值的选择和对学科的整体关系把握密切相关。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链,他们互相联系又各有内在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受以篇呈现的语文教材因素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语文作为教学科目特性的认识偏差,让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才能最好地掌握独特的语文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语言,更是缺少讨论。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整体、系统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育人价值被削弱。 叶澜 教授曾经指出,促使学生掌握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对学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和认识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直接催生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化尝试和突破——课型研究。
“课型”研究首先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发展,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相对数学学科而言,语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语文以及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没有被大家所重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的目标不明确;某一类课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一个教法,没有体现出这一类课文的系列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特点;无论什么体裁的课文,无论什么主题,往往无视课文的特点,采用模式化的教法。其实,语文和语文教学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弄清楚其逻辑关系后,就能帮助我们掌握其规律。
“课型”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探索规律的研究。我们研究语文课型,首先要给课分类,比如按一定的标准给课文分类就是在进行关系架构。类课文确定了,我们研究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特征,比如其文体特征等,语文的文本解读有规律可循。把握了类课文的共同特征后,我们又研究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的教学特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语文的教学设计和过程也有规律可循。某一类课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又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承上启下,也要注意前延后续。课文按照逻辑关系去研究,便成为了一个系列,系列研究是更大范围内的一种关系研究,就是一种整体的研究。掌握了语文及其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可以克服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课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型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以往的教学研究,往往研究一篇课文或者一堂课的教学,思维的方式是点状的,而课型研究则引导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规律,思维方式是整体的。以往的教学研究,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情境的变化,忽视学生的成长变化,教学变成简单模仿、机械重复的劳动,思维方式是静态的,而课型研究则引导教师关注教学情境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的。以往的教学研究,眼睛往往只关注一个点,忽视了“左顾右盼”,忽视了“上下贯通”,忽视了“前延后续”,思维方式是割裂的,而课型研究则引导教师关注逻辑关系,关注结构,关注比较,思维方式是渗透式的。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叶澜 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主张“在成事中成人”,“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型研究是对语文教学结构化的尝试和突破,让研究在实践变革中实现了价值的整体性提升。
[作者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李政涛
历经15年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对“课型”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许多同仁早以各自的方式思考这个已渐成热点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对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略作梳理和思考,期冀对课型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动和发展有所助益。
一、“课型”的内涵及其构件
对“课型”概念的界定,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或学术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课型及其价值,就会如何展开课型的实践。换言之,每一种课型研究的具体实践活动背后,都蕴涵着某种对“课型”概念及其价值的理解,只是我们往往有了实践意义的清晰,但却缺少理论意义的清晰。语文实践界从来不缺少“理性态度”,所谓理性态度,其特征是:冷静注重理智、实事求是,注重实际和经验的态度,其中或多或少具有功利性的考量。这种态度当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只有这样的态度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态度,即“理论态度”,它强调要以逻辑和抽象的方式对特殊、具体内容的概括和整合,使模糊的变得清晰,混乱的变得有序,零碎的变得系统。
叶澜 教授曾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语文也是讲逻辑的。此语背后有丰富的内涵,至少我们稍加审视,就可发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一切都被所谓“人文”、“|弹性”、“情感”和“审美”等套在语文头上的帽子给遮蔽了。实际上,语文教学是有逻辑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的逻辑,教学设计有逻辑,教学过程有自己的逻辑,甚至包括语文教师的反思也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种种逻辑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逻辑,整体上与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的逻辑区分开来。“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始终强调,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堂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当我们试图确立分类的标准,进而把不同的语文课归入不同的“类型”之时,已经开始“讲逻辑”了,已经在进行“逻辑意义”上的思考了,类型化的过程就是逻辑化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课型就是指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或某一教学对象而形成的某一类型的课。这个定义失之于简单抽象,还不能完全涵盖“课型”的内涵。若是以此概念作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带来“课型”的泛化,导致只要具有类型特征的课都被称之为“课型”,结果是伪课型满天飞。
在我看来,“课型”不仅是一种类型,而且也是一套体系化的结构和一些必备的标准或标志。为此,我们需从另一个角度追问:什么意义上的课,才可以称得上是“课型”?什么意义上,它只是一堂课、一种课或是一类课,还不是“课型”?只有具备什么条件或者构件,才可以说“课型”形成了?换言之,课型形成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只有对此标准和依据有完整清晰的把握,我们才可以进入到“课型”内涵的核心。
基于江苏省常州局前街小学和上海数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课型研究实践,可以认为,只有具备了如下构件,“课型”才得以成立。
1.明确该课型的育人价值
这是课型成立的前提,也是“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特征,它要求教师对每一个课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对这个课型对本年级学生和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及能够满足学生何种语文学习的成长需要究竟有何种意义等关键性问题,心中有数。
2.设计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即明确上该课型的课到底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何以确立这些目标而不是那些目标?每个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两大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和学生依据,后者是“新基础教育”一以贯之的“学生立场”在语文课型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以“汉字文化课型”为例,其整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独特结构;学会感悟和欣赏汉字的美等。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及其要求,每节课都应有更加具体特殊的目标。
确定上述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依据,即汉字的结构,字音、字形、字义的特征及其独特的美;二是学生依据,即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过程中的基本状态,包括其已有基础、学习兴趣、困难和障碍,以及个体差异等。学生依据要体现年级特征和班级特征。
所谓系列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年级阶段维度。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年级发展阶段,各有相应的课型目标,形成纵向系列;二是内容维度。从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方面,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包容性较大的课型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系列。纵横两大系列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才是“课型”之型的本义:纵横交叉形成的整体之型。
以“汉字文化课型的序化系列”为例,系列化的课型教学内容可设计为:
一年级:象形会意形声(书面)、灯谜绕口令(口头);
二年级:成语常识(书面)、谚语歇后语(口头);
三年级:对联(书面)、方言普通话(口头)
四年级:绝句、律诗(综合)
五年级:文言文、四大名著
六年级:文学分类学习
3.形成该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程序、步骤和相关要求
即该课型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后,到底该怎么上,有哪些基本的教学流程。
例如,口语交际课型的教学过程和要求是:第一步:出示主题,明白该主题交际注意事项;第二步:典型情景(正确或不正确性)展示,同学评论,评论中进一步明确要点;第三步:全班分成若干情景组并进行交际语言实践等。
这个构件对于课型的形成非常关键,它的目标是形成该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从而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
4.采用系列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课型的价值、目标和教学流程,需要安排与其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朗读-感悟课型,需要有特殊的朗读指导方法,识字文化课型需要多媒体使用技术,何时放多媒体,如何依据不同汉字的历史和美的内涵,恰如其分地呈现多媒体等,都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要求。此外,还应形成一些上此类课型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方法和技术总是落实在具体教学细节上。
5.确立系列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除了相对统一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之外,不同课型的评价标准也应有特殊的评价标准。无论是识字课型、阅读课型和作文课型,还是基于不同文体的课型,其评价标准(包括评课标准)都应体现该课型的特征。
6.撰写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随笔、论文
通过它们,可以更有效的感知、领会并总结该课型的特征,及其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课型研究的价值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进行课型研究,主要宗旨是体现“新基础教育”追求的“结构”理念,在对教材的创造性重组中,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形成特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化的过程,除了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之外,还可以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不同课型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需要,如课外阅读课型,可以满足学生将触角伸出去,拓展精神视野,提高速读能力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如经典名著课型,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精神品质。此外,每一个课型,都是一种结构性的模块,在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性思维,运用此类结构于新的阅读情境并不断获得新知,充分体现“新基础教育”教结构、用结构的思想。
二是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课型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立场,立足于育人价值和学生状态进行教学;其次,课型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个人知识积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课型如同药方,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照方抓药,各取所需。药方越多,应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场景的选择和工具就越多。再次,结构化的课型可以帮助教师打破传统的点状思维和割裂思维,形成整体性、结构性思维,改变语文教学中常常被人诟病的“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积习,这是语文教师特别需要的。
三是教研组建设的需要。课型研究可以成为教研组发展的抓手,也是推动教研组专题研究日常化、系列化的基本途径。常州局前街小学等一些研究共同体学校语文教研组近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课型研究有直接的关联,他们创造的相关经验已经成为教研组内部的文化积淀。
三、课型划分依据及其基本构成
从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作为划分课型的依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来看,存在如下维度:
1.基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依据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分为识字教学课型、阅读教学课型、写作教学课型、听说教学课型、课外阅读教学课型和综合活动教学课型。
2.基于文本的文体类型
可以分成记叙文课型、小说课型、议论文课型、说明文课型、古诗词课型、现代诗课型、文言文课型等。
3.基于文本蕴涵的主题内容
如神话类主题的课型、动物类主题的课型、母爱主题的课型、爱国类主题的课型、环保类主题的课型等。
4.基于学生的语文能力
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之外,还有基于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文创新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感能力的课型、基于语文知识转化运用能力课型、基于信息技术背景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型等。
5.基于语文教学方法
如探究性教学课型、合作性教学课型、情境性教学课型,以及基于角色表演方法的课型、基于读写结合方法的课型等。
课型划分的复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维度之间常常互有交叉,如基于传统语文教学活动形式的课型与基于文体的课型、语文能力的课型存在着诸多交叉;二是每一课型都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如在识字教学课型之下,又包括拼音识字同步教学型、自学交流检查达标型、随课文分散识字型等第二层次的等级序列。为使对课型分类认识更为简洁清晰,可以将其分为基本式课型和变式课型。如记叙文课型是基本式课型,明理类课型、抒情类课型和认知类课型则是变式课型。依据所明之理,所抒之情的不同特点,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更加具体的课型,从而出现二级变式课型等。
“抒情类课型”研究初探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金东旭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文体——记叙文,我们通过对其文本内容、文本形式和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逐渐形成了三种变式课型——认知类课型、抒情类课型和明理类课型。我们在进行分类时主要是看每一篇文本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学科价值和生命滋养。
“认知类课文”侧重于“知趣”,主要向学生传递认知信息。行文语言相对客观、理性,一般不会出现生动的真实场景的描写。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或传递相关的科技、社会人文知识。如苏教版中的《跟踪台风的卫星》、《沙漠中的绿洲》等。
“抒情类课文”侧重于“情趣”,往往依托于具体事物抒发主观自我对于客观世界的情感认知,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类课文往往有明显或暗含的情感线索,语言清新,情感充沛。如苏教版中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桂花雨》、《爱如茉莉》等。
“明理类课文”侧重于“理趣”,往往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于自我、人生、社会等的态度。有的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的则以具体的事例,或抽象的逻辑推理来阐述自我的观点。如苏教版中的《学会合作》、《最佳路径》、《苹果里的五角星》等文章。
本文主要以“抒情类课型”为例,介绍我们的语文课型研究。
一、“抒情类课型”的价值追求
本课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充分挖掘“抒情类课型”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帮助师生共同形成“类结构”的意识。具体而言,通过“抒情类课型”的研究,我们想达成三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呈现,使学生依托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 “一般情绪”、“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基础上,丰富其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