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实习的时候看到很多老师在谈论这本书,出于好奇,自己也买了一本!想不到,自己工作后,第一个接的班级就是一年级!
光看书名,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该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境界?我们读教育类的书,常常会因为深涩难懂而读不下去,读散文类的书又常常会很快速的读完!但是着一本教育散文类的书,却时常让我在往后读,看到一些句子,又忍不住翻到前面,有些地方总喜欢多读几遍,细细品位。看它,不觉得生涩,不觉得遥远,朴素的话语里传达着教育的真谛,平凡的事件中浸润着教师的胸怀。
作者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合肥小学语文教师,名叫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薛老师如何和孩子、家长一起走过一年级的一本书。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一年级开始的日子,是和杂乱、焦虑、紧张这些词连在一起的。然而,一年级,又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班级没有养成良好的秩序,如果孩子的静心没有培养起来,如果家长没有和老师站在一起,可能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于是薛老师把一年级的基调定为“心平气和”,书名也就叫《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1.音乐的力量。
在书中时时处处可见音乐,从《月河》、《春野》到《罗密欧与茱莉叶》,在作业时,在活动中,音乐调节氛围,陶冶品性,使一年级的孩子由刚进校时的骚乱浮躁逐渐转为平和宁静。受了书本的影响,我也在学着薛的样,当孩子们作业时,来点背景音乐,居然孩子们都喜欢上了,在葫芦丝悠扬的旋律中开始静静地完成作业。这时候,不光是孩子们,连我自己也处在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心平气和多了。
2.21封信,请跟我来。
薛老师非常重视调动家长的力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莫过于 21封写给家长的信。每周一封,根据学期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具体需要,老师真诚地、平静地且非常具体地引领着家长一步步“请跟我来”。
我摘录了几个精彩的片段。
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当你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你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前面说了很多的要求,教师也知道,最该牢记这些话的家长,往往最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那些各方面做得很好的家长,反而会从中得到警示,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所以,谁以行动“跟上来”了,这些信就是写给谁的。你是真正的收信人吗?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他在做、在努力,你就该欢天喜地。
这21封信,既有苦口婆心的劝慰,也有煞费苦心的提醒;既有语重心长的告戒,也有不容置疑的要求; 正是这21次心与心的交流,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也展示了一位教育大家的睿智、博大、精深。呵呵,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啊,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有可能,就在期末时给家长朋友们写封信,说说这一学期来的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还需请家长们配合的地方,当然不能叫“请跟我来”了,充其量也只能叫“一路走来”了。
3.不间断的读书。
我也摘录了薛老师一段时间的日志。
“9月1日: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到昨天,整整5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早晨上班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
“9月3日:上午上班之前,读了七篇《道德经》。”
“9月4日:下午读《坟》,序让我忍俊不禁……《我之节烈观》,结尾的话让我感动难过很久……”
“9月10日:上午读了一章《学会关心》。”
“9月14日:上午读完了《幽梦影集》,有闲趣无深理,糟粕太多。”
“9月16日:《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味道跟啃石头一样。可是我一定要生吞了它才看其他的。现在,惟有读书让我觉得是休息。”
“9月22日:《拯救与逍遥》默看十分痛苦,一堆神学与哲学的乱麻……”
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薛老师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因为他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使他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的最好老师。”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根本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要具备重要的一项,那就是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能力。这样做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事:阅读一旦上路,应试自然不难。当书读得足够多,足够好时,考分便成了水载之舟,想低也不可能了。
我常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数学教师,殊不知数学教师整天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文学的滋养。我们现在有着很好的条件,可是很少读书,很少反思,很少提笔写点东西。想一想,或许若干年后,什么阅读习惯、文章随笔就要离我们远去了,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素养了。希望静下心来,养成适合于自己的读书习惯,像薛老师那样,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