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教师沙龙>>文章内容
有感于"新基础教育论"
发布时间:2008-04-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到:差异性是从人与人之间比较意义上做出的人之特性的判断。从个体的角度看,差异性就转化为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教师在面对学生群体时,往往会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期望用同样的内容、时间、方法教会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从而使教育变成“标准产品”的生产。其实学生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惟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次表现为:学生性向、兴趣、特长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认知框架和行进路线的区别。

我觉得在这方面上我们信息技术课上体现的是非常明显的。观察我的课堂,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

镜头一:二年级小朋友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他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欢喜地进入机房,有的小朋友十分娴熟地打开了机器,握住鼠标,熟练地进行着各种操作;有的小朋友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老师,期待着老师的讲课;而有的小朋友一付惶恐不安的样子,面对眼前的机器有些不知所措。

镜头二:在指法练习课上,老师布置同学们把第五单元的练习打五遍,为了鼓励那些先完成的同学,老师说先做完的同学可以玩游戏,于是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在课程过半时,有些学生已经完成了任务,他们开始玩游戏了,再看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眼睛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屏幕,紧紧地盯着边上同学游戏的画面,一些隔得稍远的同学,也竖起了耳朵,仔细地聆听着游戏发出的音响。

镜头三: word 文字处理系统基本讲授完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电脑小报。学生们纷纷忙开了,有的上网搜索资料,有的拿起了作文本输入自己的习作,两节课下来,我发现有的同学小报已经有了个雏形,而有些同学还在十分笨拙地在打字,很显然他们的任务是完不成了,因为文字输入上的差距,使得这些同学很难把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思想展示出来。

这些场景让我头疼不已,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却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读了“新基础教育”论后,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

于是我就在想对于一节课来说,我要先从教学目标抓起,根据学生层次组我制定了课堂教学的基层目标、中层目标、高层目标。

基层目标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不降低要求、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中、高层目标面向二层、三层学生,立足于发挥学生潜能和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基础上,力争使二、三层次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提高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讲解艺术字的使用时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1、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2、学会调整艺术字。3、灵活运用艺术字修饰版面。4、归纳艺术字的插入和调整方法并运用于其他的插入操作。

这里12是基层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书上或老师的操作插入艺术字、改变艺术字的大小或颜色等,这里只要掌握基本操作,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是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的,123是中层目标,这里学生不再是进行简单的插入和无意识的修改,而是要根据版面的布局,选择适当的艺术字样式和大小进行插入,并对艺术字进行颜色和形状的调整,这里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艺术字工具栏上的各种按钮,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1234是高层目标,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在完成了中层目标后可以开始概括和归纳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操作要点,并将其知识点迁移到插入菜单中的其他操作中去,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层,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课堂中加强生生的互动,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优生和差生间

的互助。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优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也可以尽其所能,这样优生可以“吃好、吃饱”,而差生可以“吃的了”。优差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在操作某一任务时,优生动作快,完成任务早,老师可以及时采用多种方式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帮助“差生”,协助“差生”,事实证明同学间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师生间的“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可以明显改善前面所提场景中的现象,能够调动优差生两头的积极性,而不致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优生在玩,差生也在玩的窘境。

    设计练习时做到:

1、变更练习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在设计练习时不能像原来那样只设计统一的练习,这样是无法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的,变更单一的练习的形式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1)示范练习

在教学新课时经常会遇到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由教师先做好示范,学生根据示范来完成,这种练习形式属于要求比较低的练习,适用于新知识的掌握和低年级教学。

2)闯关练习

这是一种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一般是通过人机交互来完成,由计算机来出题或者由教师编写好题目,学生只有完成了第一题才能进入第二题的回答,最后由计算机来评分。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题目设置上也可以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还可以设置多套试题供学生选择,同时设置帮助按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提示。

3)接力练习

这是由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的练习,类似于体育竞赛中的接力跑,它比闯关练习要再复杂一点,个人要过关以后才能让下一位同学做下一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起学生的比赛欲望,在比赛和游戏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变更练习的层次

形式的变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学生的兴趣,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分出不同层次,

1)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

又“吃的饱”。

2)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

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

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查找文件》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
、说一说桌面上“花.bmp”文件的属性。(限时:12分钟)
    2
、在“我的文档”中用查看的方法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2分钟)
    3
、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52.5分钟)
    4
、利用“查找”程序把“快乐的暑假.bmp”文件找出来,文件大小不超过1MB,并拖到桌面上。(限时:23分钟)
   
对于上面四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4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适时推波助澜,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对于这类题,不能定框框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总之,新基础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发展,而很好地解决差异正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想只有做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才是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发展。

 

 

 

 

 钱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