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数学味”
——参加“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有感
张春洁
2007年10月28日至2007年1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的“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这次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收获也是颇丰的。
辛苦
10月28日下午3点多钟,我与钟楼区的老师一行5人迎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坐着一辆唱着“交响乐”的面包车赶往南京禄口机场。本来登机时间是7点多,但因为飞机误点,要到8点半才能登机,所以本来可以在飞机上解决的一顿免费的晚餐泡汤了,我们只能在候机大厅解决肚子问题。我们在价格昂贵的候机大厅周旋了一圈,没有发现我们能够接受的简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十元一份的方便面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一人一盒方便面下去,就算应付饥肠辘辘的肚子。为了省钱,我们的飞机不是直飞重庆,到了武汉又转机,本来双飞的行程变成了四飞。就这样飞上去又飞下来,当我们到了重庆再倒车到指定的报到地点杨鑫酒店就已经是凌晨2点多,接待我们的老师已经休息了。在宾馆服务人员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接待人员,拿到了听课证、资料袋。杨鑫酒店条件比较好,本来是安排给上课的老师住的,但因为我们到得太晚,所以临时让我们住了一夜。因为我们一行中有三个女老师,三人间没有了,所以为了节省开支,我们三人挤了两张床。就这样几经折腾,我们终于能够睡觉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第二天的开幕式时间是8时30分,因为我们人生路不熟怕影响了第二天的听课,白云小学的王德宏老师六点多钟就开始叫早。所以那一夜简直就是不眠之夜,大家只睡了3个小时的时间。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每天聆听6~7节观摩课。
本次交流活动规模大,有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区六千多名教师代表参与了听课活动,上课的教师来自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因此,观摩会分设了两个会场,上课老师需要进行两次课堂展示活动,非常辛苦。主会场设在杨家坪中学优育馆,评委和参加听课的老师估计3000多人,我们在主会场杨家坪中学体育馆。因为人多,体育场馆里分成了十一个板块区域,幸运地围着学生近距离听课的除了评委没多少老师,大多数只能围着大屏幕观摩等同于看现场直播录像。坐的是高50厘米左右的塑料小方凳,坐一节课便觉得腰酸屁股疼,需要直起身来运动一下,这样的听课环境,让我们去的老师非常失望,但幸运的是我看到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不虚此行。
本次交流会可谓群英荟萃。大会经历了5天上课共观摩交流了32节课。本次交流会的标语是“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结束本次学习活动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目前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深入”,觉得这些课对近年来很多老师包括自己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何去何从的迷茫有了比较清晰的回答。这些数学课都散发出浓郁的数学文化气息,很多课堂体现了“新基础教育”提出的学科育人的价值,所以我虽然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倾听,但一星期的听课和学习所带来的激动和震撼一直在心中回荡,它需要我用更多的“一星期”去回味,品鉴。
收获
一、总体感觉:
因为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交流会,所以我觉得她代表的应该是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水平。这样的交流活动有一定的示范性、导向性。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粗浅地概括一下我所能认识到的一些动向。
1.交流观摩的教学内容:全面,更加注重传统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开发。
在这样大规模的观摩交流活动中,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新内容继续受到关注。比如:《搭配中的学问》、《鸡兔同笼》、《设计购票方案》、《数字编码》……大概有8节课,占了内容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课的探索和实践更趋成熟。跟以往相比,传统的、常规的教学内容更受重视,占到了教学内容总数的四分之三。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较以往相比,神形兼备,既有新理念的指导,又不乏扎实有效和新方法的探索。教学活动的创设不乏情境承载,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探索、合作,但去掉了繁华、繁琐,浓浓的数学味洋溢其中。
2.交流观摩的课呈现的特点:落实新课标理念和目标,更注重实效、实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目前在一线的教师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在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在这些交流观摩课中,我们能看到通过一个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展开,理念在课堂中有落实。比如:课堂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给学生充分的的表达、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的课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资源;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凸现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除了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标理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获得更讲究科学性。所以在以往的公开课上基本不出镜的基本的训练有了,布置作业也出现了……
总之,从本次交流观摩活动让我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这次教学观摩活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与“新基础教育”同行,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
二、品“数学味”。
回想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摸索,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就带来了不同的课堂教学,从中我们不乏看到“生活味”、“活动味”十足的数学课,面对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禁提出质疑:数学课中的“数学味”到哪里去了?
那什么是“数学味”?我想无非就是数学独特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的思想、方法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数学学科特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品尝到数学思维的乐趣,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这次学习观摩中,我从各个省推出的数学课堂中寻找到了数学课堂中本该有但一度缺失的“数学味”,品“数学味”令我回味无穷。
1.情境中的“数学味”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观摩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山西省运城市临猗示范小学的刘九菊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感知“一周”,创设了小甲虫、七星瓢虫和小蚂蚁在一片树叶上行走的不同路线,让学生观察思考,三只小昆虫爬过的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加之电脑的动态演示,很清楚地感知了树叶的“一周”。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杏林小学王井老师的《路程、时间和速度》课始播放刘翔110米栏夺冠录像,提问:刘翔快指的是什么快?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日常的口语进行反思,从而明确这里的快就是指速度快,非常自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山路小学的王开杰教学的《数字与编码》,一开始很风趣地问学生:“王开杰是我吗?”随后打开百度,出示了五条有关“王开杰”的信息,问学生“哪条是我?说明理由。”在学生有理有据的猜测中,自然地引出了对身份证号码的研究上。还有如“秒的认识”里新年钟声秒的倒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庆麻辣烫火锅配料……类似的例子在本次交流观摩课中可谓比比皆是。
但本次教学交流会上也并不是课课都有情境,这更加肯定了我们平时的观点,情境因课而定。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就是开门见山,以会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算法和探索过程为旧知识为生长点直接切入,“笔算乘法”从复习引入新课等,这些课的开头在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情境创设,可激发兴趣,可捕捉生活,可复习旧知,可直切主题,情境不能仅仅是数学课的点缀,不能为制造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费煞苦心,不能为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更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2.活动中的“数学味”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如感知活动、操作探究活动、观察想象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是本次交流会呈现的又一特色。在以往的教学中,对量角器的构造的认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学生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也是很难突破。但我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教学的《角的度量》,通过学生带有思考性的活动,层层深入: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启发学生借助工具比较大小即用活动角来比;当学生比出大小后,又进一步启发要想知道两个角相差多少,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麻烦得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2.提问中的“数学味”
提问是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的提问往往让学生不能非常集中地围绕数学问题有效地进行思考。但在本次学习活动中,我发现这些数学教师都富有智慧,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语言流畅、简练。提的问题也极具“数学味”,很有启发性、思考性。“平行线”一课中,在初步感知平行后,老师让学生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提问:“你能保证一定是平行线吗?”引导学生寻找说明是平行线的依据;当学生想到用两把尺子平移的方法,教师提问:“用一把尺子行吗?”通过老师的质疑,学生的思辨能力无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同时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之,本次学习活动我的收获很多,除了上面的还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课堂中折射出的实践智慧、上课教师深厚的数学素养……我想,学习是无止境的!让这次学习是我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我会反复揣摩,取其精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