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十月,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我有幸与全国4000多名教师代表一起参加了在旅游胜地安徽黄山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
整个观摩交流会一共汇聚了全国32节优秀的课,包括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都积极而精心地准备了一节又一节让与会老师难忘的课。通过几天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展示了各省、市的小学数学改革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并用精彩的32个40分钟与教师代表交流了对于小学数学他们所改革研究的经验,可以说是全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成果展示。
32名优秀教师面对着陌生的学生和课堂环境,迅速地把自己和学生调整到了最佳状态,使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想学、愿学、爱学数学。更是让与会教师觉得不需此行。32节课涉及了小学一~六各个年级不同类型的课,有旧的教学内容:如“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圆的周长”等,也有新的教学内容:如“生活中的负数”“确定位置”“观察物体”“数学广角”等;有传统而朴素的教学方法,也有新颖而多变的教学方法。台上的每一位教师都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每一节数学课个性张扬。
在北京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中,他展示了魔术般的温度计,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也使得学生对负数这一概念在生活中的呈现印象更为深刻和理解。江苏的张齐华老师在《认识分数》一课中,幽默的语言和激情的讲解把每一位学生带入了生动的分数世界。精彩的课堂结尾更是点睛之笔,让学生又深知了隐藏在分数中的朋友情谊。河南的争光老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了解到了圆周率的产生过程,更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看着眼前这一个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我为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而欣慰。能进入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环境是一种享受。每一位教师100%的投入课堂,让一位位不敢发言的学生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学生中不时有精彩的发言,引来在场老师的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如果没有教师恰倒好处的引导,怎么会有这样的课堂呢?
在最后一天,专家马云鹏教授就本次活动作了大会总结,他认为参赛老师经过精心设计,组织了非常有效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体现了多元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双基教学、关注数学的探究与思考、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度、体现数学价值目标。
2.探索新的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有新的突破。
3.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元性:座位方式多采用小组式摆放、老师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关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生成与建构、注重学生的操作和体验、注重提问的有效性等。
4.能正确处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另外,马云鹏教授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积累数学教学经验。有的老师还比较依赖教案,有走教案、表演的成分。
2.需处理好知识、技能、体验、过程的关系。
3.需注意新理念、新方法的合理使用。合作交流要有意义、有效。
4.需处理好现实的数学和数学化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现实的数学情境。
5.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想与现实、长远发展与当前效果的关系。
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有效,但不能过分依赖,同时要保留传统的有意义的手段。
活动在一片长久的掌声中结束了,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而专家的点评也为所有的数学老师指明了课改研究的方向,更激励着我们向着更真实而有效的数学课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