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3月19日,我们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师陶杯”颁奖活动暨省级实验小学群体协进会。
我参加过数次“师陶杯”颁奖活动,每一次都受益匪浅,而这一次,组织者带给每一个与会者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激荡和冲击。尤其是3月18日上午的“论文点评”活动,深深地触动了我。
3月18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安排了“论文点评”活动。第一个上台发言的是宜兴第二实验小学的林宣龙。林老师一上台,就以其特有的自信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与会代表。他连续五年来都参加了“师陶杯”论文评选,每年都获奖,并有三年获了一等奖。他给大家谈了三篇一等奖论文的思考和形成过程。从《主体性研究与当今教育的价值追求》,到《对话:教育的归途》,到《自由:教育现象的哲学诘问》,数十分钟的发言,林老师没有发言稿,表现出一个小学教师难得的大气。在他自信的陈述里,我们被他追寻教育理想的执著和勇气感动了。
《江苏教育研究》主编金连平紧接着做了生动的点评。他引用当代一位作家的观点:看待一个人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即“他做些什么”和“他不做些什么”。他首先引导大家去关注林宣龙“写些什么”和“不写什么”。金连平主编指出:林宣龙不写官样文章。这样的文章很正确,句句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知。但你仔细去读一下,就会发现,他文章里说的都是大家反复说的内容,是空话、套话,属于“普通话”。林宣龙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能引起别人思考、引起大家共鸣的话。第二,林宣龙不写“排骨”文章。他指出,论文要有论文味。论文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要有血有肉。林老师的论文不仅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联系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第三,林宣龙不写别人看不懂的文章。他的文章运用了很多名词术语,很深刻,甚至很哲学。但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名词术语进行了解释,大家能看得懂。金连平主编最后指出:希望林宣龙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二个交流的连云港实验小学的陈建先,陈老师围绕“感悟”谈了自己在两个阶段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实践,因此而形成的两篇论文各获得了不同的奖励。一篇是《关于“感悟”的感悟》,一篇是《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陈老师通过两篇论文产生的不同背景和不同思考的对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一文获得一等奖的原因。交流中,陈老师一样激情飞扬,由于陈老师谈的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听他交流,更有亲近感。
省教科所王一军老师做了深刻的点评。他认为陈建先老师的思考与林宣龙老师不同的是,陈建先是基于教学实践的探究。我们倡导用哲学的思考来关注教学的细节,审视我们教学的具体问题。两篇文章都是围绕“感悟”这个主题来探究,但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主体价值体现程度不同,一篇好的文章是教师主体价值的体现。在论文中,教师作为作者可以介绍一种观点,表达一种思想,也可以讲自己的一个故事。陈老师前一篇主要讲思想讲观点,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感悟”应该怎样。后一篇文章是讲自己的探究故事,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去体会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应该是怎样的。前一篇文章,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关系,后一篇文章中则是我和你的关系。后者更让人感到亲切,让人真切感受到作者鲜活的思想。第二个方面的不同是反思的品质不同。一是反思的角度不同,前一篇是关注一个教育现象,后一篇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的反思。二是反思的力度不同,前一篇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后一篇是进入教育实践行为的改善。三是反思的深度不同,前一篇是就教育问题谈普遍认识,后一篇是体现个人的认识,从普遍认识进入个性化的认识。第三是话语风格不同。前一篇是在讲观点讲理想,讲客观性,讲应然的状态,第二个是在讲故事,是放在具体教育情景中谈“感悟”。
第三个参加交流的南京拉萨路小学的王九红。这位气宇轩昂的男教师,谈了学校从事的一项课题研究——《提问的智慧:课堂提问的调查与研究》。省教科所孙孔懿所长做了精彩的点评。
倾听了三位老师的介绍,再经过三位专家的点评引导,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历程中,要有教海探航的激情,要有教海探航的执著。另外,三位发言教师用生动的成长故事,引领我们:作为探航者,在关注教育现象,不断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能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并能坚持,那么,每一个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真正享受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