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战略发展践行精致理念
近年来,教育界相继提出精致教育、精致管理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这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向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精致化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的管理。
学校发展的决策既要有战略思维,又要有精致化思维。学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决策、策划工作,这既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一着不慎,满盘皆损。科学合理的决策、策划是学校成功的一半,它能够引领学校走向成功,拙劣、平庸、粗糙的策划,只能导致学校衰败或业绩平平。学校发展的决策、策划绝不能大而化之,不仅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而且要以精致化理念来设计、规划学校的发展。既要有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的策划,也要有发展环境、发展策略、保障机制的策划;既要有全局性、创新性、特色性,又要有操作性、可行性;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方案,又要从多视角设计各种可能的方案;既要有发展的前景,又要把方案内容细节化、具体化。
教育就是服务
精致管理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不是少数拔尖学生的发展,也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都能够抬起头来走路。
精致教育、精致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学校理所当然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有人认为,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降低了学校与教师的档次,把教师等同于服务行业的人员。实际上,国内外早已把教育纳入“第三产业”,归属于服务业。学校、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社区服务,是无比崇高、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教育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江苏省溧阳实验小学响亮地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口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间餐,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口味要求;下雨天在传达室准备雨伞,让忘记带伞的师生借用;用学生的“眼睛”张贴字画,教室内外的板报、宣传橱窗都布置在学生能够看得见的高度;实行教育投诉制和选师制,学生与家长可以民主地反映意见。视角的转换,思维的换位,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思考自己的管理行为,自然能够发现很多平时难以发现的细节问题。
校长芮火才认为,校长就是天生的服务员。校长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发展服务。校长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师生围着自己转,按个人意志去管理学校,而是要求自己围着师生转,根据师生需求建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可以说是对教育服务具体而形象的诠释,也是对教育服务理念的积极实践。教育无小事,事事见匠心,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一切工作都为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与实施,这正是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的本质精髓。
规模适度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规模经济;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则是规模不经济。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也有教育规模经济和教育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有学者研究,教育规模经济具有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等特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审视当前我国规模办学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规模教育经济理论,以及教育工作的周期性、时效性、复杂性,育人“不容有失”等特点,学校办学规模应以适度发展为原则,适度发展,适中规模,小步前进,不宜提“超常规发展”的激进口号,规模适度,才可能实施精致教育、精致管理,才有可能、有条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应当被忘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教育事业就能顺利发展,违背甚至抗拒教育客观规律,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挫折以至失败。历史上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一窝蜂”、“大忽隆”的思维方式,以情感代替理智的狂热浪潮,都让我们吃过苦头。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按规律办事,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有冷静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周到细致的作风。精致化管理体现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主抓教学核心
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从课程层面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与途径,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有了精品化的校本课程,也就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南师大附中多年来以教育实验为先导,以课程结构为核心,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课程改革之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交叉,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构建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整体框架,同时又进行层次教学实验。如今该校为学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就有100多门。上海中学认为,建设现代形态学校,实现“全国统一、国际知名、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的办学目标,必须要有好的课程来承载与表现,明确提出课程的高选择性。只有高选择性课程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提供什么,使得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保证教学工作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革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传统教学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就是要把接受学习与自学、合作学习、发现学习、选择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教学改革与精致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精致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江苏省如东县栟茶中学提出“没有一颗蛀牙”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实施平等教育,绝对不放弃一个学生。学校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实施精致化教学管理,“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当堂达成”。要求教师讲课做到严、精、细、实、活、新,朴实教学,扎实教学,高效教学,不讲正确的废话,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教学起点低,切入口小,课堂容量大,气氛活,使学生既增知识又长能力。正是在平民教育、精致管理理念的引领下,该校教育质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独特的“栟中现象”。
链接:何为精致化
精致化是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精致文化”,即融会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
精致化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精致化强调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学校投入与产出均衡,追求学校的绩效。精致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不可能做到精细入微、周到细致、尽善尽美。精致化不仅面对现实,而且要着眼未来,要有终身负责的理念和策略,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精细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巧搭建成功舞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王铁军)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6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