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堂会给人一种不如意的感觉?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都是他们每天生活的现场。虽然现场并不能主宰每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但对于现场的理解与感受,往往是师生自我评价的标准与前提。课堂的不如意,已经成了师生幸福生活的桎梏。
有一位老师曾给我写信说,在她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课堂的紧张与枯燥,其他一切皆好。于是,我问她为什么非得把课堂排除在享受生活之外。她反问我道:“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薪酬,难道还有能赚取薪酬且不痛苦的事情吗?”我哑然。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课堂真的是赚取薪酬的现场,那么教师究竟赚了谁的钱呢?按照古语所云“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这是否意味着,教师赚了谁的钱,在课堂上就为谁“消灾”呢?教师收益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少许补贴。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国家或者学校规定的任务。因此,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为了赚取薪酬,那么学生也就成了教师赚取薪酬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了教师教学的附庸。
义务教育的收益主要是公共收益,所以国家才需要使用财政手段向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既然义务教育服务的收益主要是公共性的,就大大地削弱了学生自己购买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明白,如果只是接受义务教育,对个人生活的改善意义不大。于是,课堂成了教师代表国家实现教育公共收益的地方,教师要实现教育的公共收益,学生就只好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如果只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的课堂是教育收益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冲突的现场,教师是公共性的化身,学生是私人性的化身。
如果认定教师上课只是为了赚取薪酬,无疑是对教师最大的误解,也是对教师最大的打击。课堂是师生利益博弈的战场,更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殿堂。人,不可能完全为物质需求所蒙蔽,否则就会在物质利益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我。很多事情,包括开展教学活动,赚取薪酬只是很肤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靠自己对他人的奉献并由他人认可而实现的。
当我们将精神引进课堂后,课堂的硝烟味就淡了许多。课堂首先是生活现场,其次才是利益战场。课堂是师生交往的现场,是师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不管教师代表着谁的利益,也不管学生是什么利益的代表,师生双方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课堂作为日常生活现场的地位是首要的。教师与学生共处一“室”,这就注定了师生是教育问题的“共同遭遇者”。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以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前提,必须接受学生对“教与学”过程的想法与理解;学生的学习也必须适应教师营造的教育情境与教学过程。如果彼此缺乏相互理解与适应,首先就会造成师生课堂生活状态的崩溃,然后才是“教与学”作为职业过程的决裂。
于是,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活现场来看时,师生就可以摆脱利益上的争斗与博弈。事实上,也只有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生活关系,才有可能在教育利益的问题上获得双赢的结果。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把课堂降为“空荡荡的教室”。既然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的生活现场,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取决于双方的和谐与融洽。我们把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适应程度,作为判断教师课堂教学的标准;与此相应,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适应程度,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的标准(如果学生是天才,完全不听教师上课,仍然考出好成绩,那就不属于课堂问题的讨论范围,而是课外的努力或者课外因素所致了)。也就是说,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师生交互的程度,追求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适合程度,而不是彼此行为的科学程度。
从生活的视角来看课堂,我们无法考虑太多的利益,甚至不能把外在的利益,比如教师的工资、学生的学费等带进课堂。这样的假设,很多教师都会认为,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不考虑报酬讲课堂教学,那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课堂是实现教师追求的地方,是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考虑个人收益,犹如在手术过程中还在考虑“红包”的医生一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是难以提高的。在课堂中需要的是执著与专一,要么你选择专业追求,要么你选择利益博弈。其二,对工资与福利有太多的抱怨,在课堂上有可能解决吗?如果解决不了,还不如把它从心中擦掉。说不定,当我们把课堂当作实现追求的地方,实现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才更能够提高个人的能力与信誉,间接性地为自己带来收益。
当师生放弃利益之争,再进入课堂教学的现场时,师生之间的交往已经演绎成伦理问题,而不是利益问题;师生之间成为教育问题的“共同遭遇者”,而不是“利益竞争者”。在师生的课堂交往过程中,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育,成了师生共同的问题与困难。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通过解决困难的过程得以建构与表现出来的。学生判断教师的标准,首要的是教师面对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时的态度,而不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能力,前者是生活问题,后者是科学与利益问题。当然,教师判断学生的标准,首要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彼此有了良好的合作态度,也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