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理论前沿>>文章内容
每一次心灵的悸动
发布时间:2006-06-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有这样一些时刻:捧一本随意从书架中抽出来的书,并不刻意去读,只是任《高山流水》或《平湖秋月》的古琴独奏在耳畔飘忽。那近乎冷清的宁静与悠远,如江南的月夜一样空阔,如台阶上的湿泥一样清香。是啊,无论《胡笳十八拍》的哀婉、《江河水》的沉郁,还是《渔舟唱晚》的恬然,都如人的呼吸一样,传达着心灵的温热。而那些最琐碎的心事、家事、轶闻趣事,在汪曾祺、叶兆言、张中行等大家笔下,不也正如“空山无人,水流花放,倚石抚琴,悠然一曲”一样,有最绝妙的表达吗?无需豪华的铺陈,不必炫耀高妙的技法,一切都归于简单质朴,却又处处搔到心灵的痛痒,令真实的情绪和无边的哲思如飞鸿轻羽融入深远的碧天。算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还有这样一些时刻:夜阑人静,一灯如豆,俗世的喧嚣早已远离,唯有淅淅沥沥的雨打芭蕉声,伴着此起彼伏的蛙鸣。摊开一本泛黄的书,一行一行地看下去。夜已深,窗外咚咚地一声连一声,不厌其烦。探出头向黑黢黢的夜空看,却只是霏霏细雨。但雨珠一声响过一声,让人惊魂未定。此刻,若捧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便不敢想象丹麦国王鬼魂出现时摄人心魄的恐怖。而读“奇情才女”、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专栏作家李碧华的《胭脂扣》,则油然想起那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牌阿姑,为了寻找她的“温心老契”十二少,不惜以减来生阳寿为代价,重返她死后五十年的香港,要报馆登一则寻人启事:“十二少:老地方等你。如花”。区区十个字,道不尽的痴男怨女苍凉哀伤。不是在沉沉的雨夜,真是无法体会到这份恍惚迷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雨季,读读《傅雷家书》,在语重心长中体验一种久违的亲情与温暖;读读《漏船载酒忆当年》,于娓娓道来中品味那份感动与亲切;或读读《亲爱的提奥》,从情真意切的叙述中感知伟大的梵高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以及那催人泪下手足之情……这何尝不是赴一场思想的盛宴呢?

  经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那些如沉入水底美丽珊瑚一般的好书,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文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

  每次品读,心灵都如情窦初开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一本刻意珍藏的书,都是一段完美的最初和最后的恋情。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1日第7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