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随团到某地一所民办学校参观学习。距该校尚有百米远的地方,就发现该校那让人陡生肃穆感的银灰色的大门上,写着八个血红大字———“入门即静,怕苦莫入”。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笔者发觉这八个字随处可见———无论小学部,还是中学部,每个班级的门上都用红漆喷上“入门即静,怕苦莫入”!该校一位负责人很引以为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就是他们学校的“成功法宝”,也是“最大特色”。他们将“入门即静,怕苦莫入”视为“校训”、“班规”,并努力让其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打造“安静校园”、“安静班级”,构建安静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他们还“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苦学论”,培养学生的苦学意识和刻苦精神。这位负责人指出,他们的“静苦教育”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一种“光大”,是对“头悬梁,锥刺股”等苦学精神的一种“古为今用”。课间,漫步在校园,耳边没有追逐打闹的嘈杂声,更没有轻松活泼的欢歌笑语声,眼见的只是一个个表情严肃、匆匆而过的身影。刹时,笔者内心不禁生出一些忧虑和恐惧:这样的教育会把我们的孩子引向何方?
不能否认,学校和教室是孩子们学知识、长见识和求发展的地方,需要安静和紧张的氛围。但也不应忽略孩子的天性,一味地强调“静”,无疑剥夺了少年儿童运动和游戏的自由。游戏是人生快乐的一大源泉,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自然的学习形式。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对儿童有权从事与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作了专门条款的规定。
从本质上讲,学习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而当学习成为一种苦役的时候,学习的自娱意义也就全部地丧失了。那么,为什么有些学校和教师仍然不厌其烦地强调“怕苦莫入”,以“苦学”来压垮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呢?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只有那些让人感觉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乐此不疲地想做、重复做;而那些让人感觉痛苦的事却让我们想方设法远离它、逃避它。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极易形成厌学情绪,从而扼杀孩子探寻真理的欲望;体会不到半点快乐的学习,只会成为一种负担,造成学习“逆反”心理,最终也只会让孩子痛苦地逃离。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与“痛苦”,“刻苦”与“懈怠”是对立的,但“快乐”与“刻苦”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确实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它需要学生有刻苦的精神和行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因素,一味地强调苦学。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人的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身心和谐、愉悦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此时人的大脑最开放,注意力最集中,吸收外界的信息最容易。因此,促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该成为学校进行管理、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就已经强调了“快乐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拿出苦学精神和苦学功夫,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方法上变革求新,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和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实现“苦学教育”向“快乐教育”的真正转变。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30日第5版
质疑“入门即静,怕苦莫入”
发布时间:2006-06-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