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理论前沿>>文章内容
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
发布时间:2005-05-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摘要】"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3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时课程符号进行理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引言反思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探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school materials),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从而导致"程序主义"proceduralism)倾向。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为代表。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W. Pinar)将这种研究取向概括为"课程开发范式" the paradigm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ing),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这种倾向至少在美国已成为课程研究的"显学"。派纳将这种研究取向概括为"课程理解范式" the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当下的西方课程领域是如何理解课程的?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将为21世纪中国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

二、课程理论现状素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西方由"课程开发范式"迈向"课程理解范式"的最初选择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著名的"概念重建运动"reconceptualist movement),主旨在于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的控制,救治课程研究的"反历史"ahistorical)与"反理论"atheoretical)的性格。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哲学社会学思潮对课程进行探究,同时把文学理论、美学、自传或传记理论、神学等领域"嫁接"到课程领域,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课程理解"--政治的理解、种族的理解、性别的理解、现象学的理解、后现代的理解(包括后结构主义理解、解构主义理解)、自传或传记性理解、美学的理解、神学的理解、生态学的理解、全球化的理解、等等。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

(一)政治课程理论  "政治课程理论"political curriculumtheory)是在早先"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之批判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广义的政治课程理论包含早先的批判课程理论),该课程理论把课程作为"政治文本"politicaltext)来理解。

政治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具有政治性(curriculum is political),课程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情境中建构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