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理论前沿>>文章内容
论文写作帮你支招
发布时间:2005-04-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论文写作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追问,以获得自己对论文写作的认识:

第一,   我的选题有新意吗?

这是在论文写作前首先必须追问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的主题下,这次参评论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到新课程标准与实施的研究,从网络时代对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到教师科研群体的建设,从以人本化的视角关注学校管理到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涉猎的问题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一种大教育的理念时时从论文的字里行间跃现出来,作者们的教育观念经过时代、社会、文化的不断洗礼,更加绚烂多彩。比如:“教育:学生与校园环境的对话”;“从‘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以画金鱼之小观美术教育之大”;“图书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寻找软接轨的最佳结合点”。但是,在整个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选题雷同是论文参赛中一大问题。我们并不否认创新教育、自主学习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以实验小学报送的论文为例,在所统计的2000篇左右的论文中就有大约400篇是关于创新教育话题的,且这些话题又是泛泛而谈的。比如“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原则初探”,“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等。再如,有一所学校共参赛37篇论文,其中就有将近一半是有关创新与创造的选题,且题目本身也无太多创新之处,如“试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浅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尝试;重视实验研究,培养创造精神;改革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谈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样一些选题没有任何错误,但也没有任何新意,更无法让人眼前一亮,在上万份教育科研论文中无法脱颖而出也就很自然了。所以,选题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凡是获奖尤其是获一等奖的论文,大多数选题都不错,且这些好的选题都与作者们的真情实感分不开的。这里就有一个由选题的“真”到论文的真情实感的转换过程。

关于选题以及如何判断所研究的是否是“真”问题上,南师大吴康宁教授最近撰文认为,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迫切需要人们去解释与解决、但研究者本人却并无相应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第二种是研究者本人怀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却未必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第三种是既非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也并非研究者本人一心想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第四种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改善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且研究者本人也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应当不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是“真”问题。只有真问题,才有真情实感,也才能出新意。这是我们在论文写作时不得不加以思考的。

第二,我的论文有深度吗?

与选题相比,这是一个更难评点的问题。一篇论文是否有深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理论修养、知识结构、经验阅历以及是否善于学习、是否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等。比如我们这次论文参赛的主题是“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那么围绕这一主题,首先要注意学习和了解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然后才可能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如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学观念的相应转变,这种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因为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领域时,课程就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能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也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如此,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为与课程互相整合、共同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样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可能引发我们对以往和眼前教学状况的许多思考,可作的文章就很多。如一等奖获得者田长青的论文“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潜在误区及对策”,就分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问题,其中所提出的五个误区就很有自己的见地和深度。这就是误区之一:新课程自由度大,教师认为自己需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误区之二: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追求生成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误区之三: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误区之四: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得组织学生去合作、探究,甚至在有些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只见其“形”,难觅其“实”;误区之五:新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工作方式,在与他人合作中,教师往往不顾自身特点,一味采取“拿来主义”。这些观点如果没有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思考是决计出不来的。

但是,在所报送来的论文中,有很大一批论文观点没错误却缺乏亮点;构思没问题却流于一般。如一篇题为“浅谈小学数学中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整个文章结构是这样的:“一、鼓励大胆设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二、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三、鼓励反向质疑,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品质。”又如“语文创新教育之管见”一文的结构是:“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环境;二、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创新兴趣;三、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创新情趣;四、因材施教,满足创新愿望。” 应当说,无可挑剔但也无法出新,也就无法获奖。这都是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

第三,我的论文形式有特色吗?

一般认为,形式总是服务于内容的,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说,好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次报送的论文中,形式的多样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既有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宏大叙事,也有对日常教育现象的细微写真;既有数据详实的量化统计,也有关注个案的质的研究;既有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阐释,也有语言活泼、短小精悍的随感随笔。这表明,教育科研论文在不拘内容的同时同样不拘形式。这在我们选编的论文集中就体现得很明显:蒋念祖的“试论艺术与人的发展”、宋春雷的“隐藏的危险——教学实录及案例分析”、李岚陈志梅的“让他加入受欢迎的行列——对一个品行障碍少年的行为治疗”、丁加旗的“班主任工作反思性手记”等,就是一些形式不同但都较为优秀的论文。

第四,作为新手有竞争力吗?

评审中,我们既为那些每年凭借科研实力连续荣获一等奖的“常胜者”叫好,更为那些不断涌现出来的科研新兵喝彩,因此选编时,这些新兵就更容易成为我们主要关注的对象,我们希望教育科研的热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实力的新手更容易在论文评选中脱颖而出。

这里我们想着重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新手还是老手,大凡具有竞争力的论文,都是在教育实践中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都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教训的多年累积。因此,我们在这里特别呼吁日常教育科研累积的问题。我曾经提出第一线的教师如何获取累积的教育事实的问题,因为这是教育科研累积的第一步。我认为,就一般研究者而言,获取累积的教育事实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在参观、访问、活动中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其二,从一些二手资料的分析中获取的教育事实。其三,也是在这里想着重提及的,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各种教学、访谈、座谈、交流、对话中获取的教育事实。这也是我认为的较为适合一线教师的累积教育事实的方法。这种教育事实具有随机、自然、非结构性、非功利性等特征,虽对教育研究的立即提取有所不便,但却是一种教育事实的累积。可以说,这种累积的教育事实是一种开放连接与断续流淌的教育时段与教育情境下的相对真实呈现,是一种应当大力提倡并努力尝试的教育事实累积方法。正是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产生一种“生活式研究”的类型。它大致涵包几层意思:就时空而言,它与教育生活实践贴得更近,因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本身就可能是某种研究行为,且既可以无限延伸又可以相对集中,而不必受限于规定的研究时空。就研究者而言,生活式研究类型是一种在生活实践中的“进入”与“体验”,或者是一种在开放时空中的“进入”与“体验”,“人为”的成分可能更少些;就呈现方式而言,与生活、教育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相匹配,它可以以一种融通式对话形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事实之间的多元理解,而又不必固守一隅。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并作如此强调,是因为“累积的教育事实”和“生活式研究类型”,非常适合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实践者尝试使用。他们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天天“累积”教育事实,时时将自己的教育行为变成研究行为,或者说只是将本该合一的二者还其本来面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甚至具有比专业教育研究者更得天独厚的条件。总之,任何真正的研究都必须是研究者的一种累积的体现,一种生命运动的体现,都必须是研究者自身生活史的产物与延续。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完成了上述一些基本追问后,也许,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会更得心应手些,各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的组织工作也会更加实在一些,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