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12-15 王智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北京某校的校园欺凌事件到今天为止已经在网上持续发酵整整一个星期了,小编发现各大教育报纸、微信的头条仍然还是“欺凌”,昨天我们微信平台也推出了一篇评论,后台反响非常热烈。对于家长来说,对欺凌事件关注得再多再强烈也不为过。
但是,如果暂时抛开对这起事情“谁是谁非”“谁应该承担责任”此类的价值判断的话,我们可以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什么呢?本文作者王智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者、清华大学H-lab学习中心心理学导师,他从心理健康及应急心理救护的专业视角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小编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哦。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网络上最近流传的北京某学校欺凌事件我也一直都有关注。作为专业人员,我关注更多的是涉事的学生,无论那两个学生做了什么,他们都不自觉地被卷入一场充满恐惧的心理混战之中,他们和受欺凌学生怎么样了?还有其他学生呢?对他们的影响又是什么?
在这件事件中,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家长、学校及老师)学到了什么?这对孩子成长及教育环境的启发和帮助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所以, 不妨先不对任何一方做任何消极的“价值评判”,而是代之以“积极的”“预防性的”“建设性的”心态来面对此事,万一遇到了校园欺凌,家长、老师及学校首要的“反应”和“行动”应该是什么?
什么是欺凌,什么是淘气使坏?
“概念界定”可能在此次欺凌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
有专家谈到,中国校园欺凌特点是:欺凌的边界不明确,有些事情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却会被旁观者认为是玩笑和打闹,另一方面是绝大多人不正视欺凌现象。
挪威学者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台湾教育部网站对“校园霸凌”之定义、类型与具体形态有较清楚的界定。
定义:
1)双方势力(地位)不平等。
2)攻击行为长期反复不断。
3)具有故意伤害的意图。
4)造成身心的伤害的结果。
类型:
1)肢体霸凌, 如殴打身体、抢夺食物……
2)关系霸凌,如排挤孤立、操纵人际等
3)言语凌霸,如出言恐吓、嘲笑侮辱、起(叫)绰号等
4)网络霸凌,如散步谣言或不雅照等
5)反击霸凌,如受辱后的反击报复等
6)性霸凌,如校园性骚扰或性侵害等
根据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定义,“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霸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那么什么是欺凌,什么是淘气使坏?
借用上一周微信圈里的一位网友的分享:欺凌和淘气使坏的差别在哪?
“美国一位儿童作家Trudy Ludwig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供参考:
当有人无意中说或做某些伤害,他们做一次,这是粗鲁(Rude)
当有人有意说或做某些伤害,他们做一次,这是恶意使坏(Mean)
当有人有意说或做某些伤害,而且不停这样做 - 即使你告诉他们不要再这样了,且告知对你的伤害和影响了 - 这是欺凌 (Bullying)。 ”
这里明确地区别了“粗鲁”“使坏”“欺凌”的界限,即在于是否“有意识”“伤害”“重复的行为”。
就事论事地说,此次“事件”是单一的“偶发”,还是有“其它规律”?我不敢妄言,不做定论,这需要专业机构的鉴定与评估。
面对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一)防患于未然,功夫在平时
1.平时要培养及训练孩子对伤害自己的行为,大胆地说“不”!
特别是针对个头偏小、性格偏内向、不太自信和胆小的孩子,家长们平时更是要“有意识”地做这方面假想的“情境模拟”练习。如果有人对你说/做了你不喜欢的事,敢于表达自己:大胆说不!有了这样的练习,好比给孩子穿上了自我保护的隐形“防弹衣”。
2.平时多关心了解孩子在校的人际互动状况。
比如,你跟谁是好朋友?你比较怕谁?跟谁不是好朋友?并问问为什么。低年级(1-3年级)同学可能会告诉父母背后的原因,比如某某同学喜欢“欺负人”(如推人、常抢我的书/橡皮等)。不要小看这些“蛛丝马迹”的信息,很有可能是某个特别的“霸凌”之“苗头”。
3.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和对策。
平时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如果TA老是抢你的橡皮或推你,你除了生气以外,还可以做什么呢,记住要让孩子做选择。例如,A.马上告诉老师(班主任),B.回家告诉爸妈 C.告诉对方的爸妈 D.立即跟同学说:“我不喜欢你推我…….”总之,让孩子“头脑风暴”出更多的选择和对策,这是在事先对孩子的心理演练,以强化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心灵肌肉——平日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二)万一不幸发生了“霸凌现象”,家长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1、当孩子处于恐慌状态时,家长第一时间(从孩子报告受到了“霸凌”起),保持跟孩子的亲密联结
孩子遭遇突发的意外伤害,身体和心理上处于“应激发应”的第一阶段(恐慌与震惊期,大约1-2天),家长和孩子间的“联结”尤为重要。联结的目的是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建设。从身体上和心理两个方面联结。
比如,与孩子有某种肢体接触,可以紧紧拥抱孩子,或拉手等。倾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与孩子“共情”(感同身受),询问其当下的体验(感受、想法、期待等),并且告诉孩子,谢谢TA让爸妈知道这个情况,“让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孩子,不用怕,我们在一起”“你是安全的”等等。
2.当孩子慢慢平稳了,能够用言语描述事情和个中的感受时,家长们可以做的是,更耐心的倾听与陪伴
特别是孩子表达出强烈的愤怒时,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表达内心的生气、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如,大声向对方控诉:凭什么欺负我?这是你的错!当孩子表现出惶恐与害怕时,在身边及时地倾听,表示理解TA的感受。在这个时刻,家长们尽量不以“讲道理式”的方法安慰孩子,可以用“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在你身边”帮助孩子平复心情。
3.几种处理孩子负能量的方法
1)完形疗法中的“空椅法”
用一把“空椅子”代表对方那个人(施暴者),孩子(受暴者)坐在其对面,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愤怒和情绪,释放掉压抑的负能量,并且,表明立场:都是你不对!不允许你再欺负我……
2)腹式深呼吸
当孩子情绪不稳时,家长可陪同孩子一起做“深呼气”。深呼吸是一吸、二憋、三呼(1-4-2)。一般的情形,连续做12个深呼吸,足以让孩子稳定状态(情绪),然后家长再关爱地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愿意说说吗?
3)绘画或涂鸦
有些个性的孩子不善言辞、不喜表达,可以尝试绘画或涂鸦的艺术方式,给孩子几张图画纸,让其随意地“信马由缰”,用颜色、图案、线条等挥洒释放TA深埋的负能量。
4.从心理康复来看,比较好的方法是,跟当事人“面质”和请求道歉
道歉很重要,“施暴者”对“受暴者”的“当众道歉”具有特别的心理疗愈价值。
笔者有亲身经历。记得我女儿一年级时,每天回来,几乎铅笔盒里的铅笔、橡皮等统统“不翼而飞”。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不知道。后来,有一天放学回来, 女儿哭丧着脸说,有个隔壁男生老是逗她玩,逗的方式是抢走她的铅笔和橡皮,玩过以后弃之一旁不还给她,女儿问他要也不给。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问她,你愿意跟同学妈妈说说吗?女儿害怕说不敢(其实心里想说),但又显得很生气。于是我说,这样吧,爸爸和你打电话给同学的妈妈,说说这个事,让他以后再也不要这样做了好不好?当我电话接通后,先跟同学的妈妈沟通了下情况,以关心的语气和态度说,知道你儿子跟我女儿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不反对他们课间一起玩,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你孩子这样的做法,我女儿受到了影响,她十分不开心。
同学妈妈赶忙致歉,说,这情况啊,我不知道呢?回头我批评我儿子,哪能这样跟同学玩呢?我女儿一直在电话旁“偷听”,这时她说,某某同学,我问你,下午你为什么抢走我的铅笔和橡皮不还我?我非常不高兴,我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了好不好?……自此,好像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从上面个案来看,处理此类的“微霸凌”事件,家长们首先需要坦诚以对,不护短、愿意担责、积极面对,在正直不偏袒的中间人(可以是班主任)主持下,双方陈述各自的想法与感受,“受暴者”主动表达内心的愤怒及不满,要求对方道歉;同时,“施暴者”也要诚恳地道歉及承诺以后再也不犯了。如此,才能消除因“微霸凌”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5.如遇严重的“霸凌”事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如遇严重的人身伤害和侵犯受辱情况,应立即寻找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或创伤治疗师介入干预。建议家长先给孩子办请假休息手续,在事情处理的同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人士做“应急心理干预”,万万不可忽视这点。有些家长情绪暴躁,理性不足,遭遇“霸凌”后,一心想要为孩子“讨说法”“求公道”,岂不知“本末倒置”。先关照孩子,再解决问题,次序不可颠倒。
应急危机处理的“底线原则”是:“不造成伤害”
校园霸凌,是性质恶劣和影响很坏的社会现象,有其复杂的个体心理、家庭及社群文化背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它是系统性的社会影响。事件的发生,牵涉到学生、家长、班主任、校方及社会舆论的交互作用。或许学校无法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消除负面影响。
1.学校的“危机公关”可以更开明、主动、积极、善意
危机事件是“危”,也是“机”。校方可以借此机会,及时向社会公众明确事实、表明立场、感激关注,同时内部邀请教师和家长、学生就校园出现的“霸凌”或“微霸凌”现象,以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心态,展开研讨和教育,培养学生自尊、爱人、助已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做法可能更能让家长和社会接受。
2.邀请 “第三方”的专业机构介入
在各方争执不下,真相不明的情况下,校方可以邀请 “第三方”的专业机构介入,如请专业精神心理机构出具鉴定报告,让学校及“施暴”一方的家长看到伤害的结果,避免对事实不清。
3.制定应急处理机制和流程
学校应该制定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和流程,如与家长做好沟通,尽可能保留证据,调查清楚真相,明确各级责任等等。
心理学家说,生命中所有的伤害或伤痛,都是化妆后的礼物和祝福,都将丰盈和充实我们的生命!或许,更多的成长有待于进一步的反思和升华。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应该学会的最基本的一条是:应急危机处理的“底线原则”是:“不造成伤害”。无论发生了什么,人的存在价值(学生的健康、幸福)远比事情的对错(是否是“霸凌”)更重要更优先。
作者简介 | 王智,积极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者 萨提亚心理(SATIR)国内首批治疗师与培训师 清华大学H-lab学习中心心理学导师 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应急心理救援》主讲专家
微信编辑 | 杭金亮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Sm4B4gzJwoHdk7UPlIz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