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们的老师康震为“康师傅”。因为这位“康师傅”尽管是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但却一直坚持带班当班主任,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热情关怀,换来了一声声亦师长亦兄长的“康师傅”。
他认为自己不仅是班级的“主任”,更是班级的“成员”。
开学之初,他将自己家里的住宅电话、手机号码都公布给学生,告诉他们如果遇到了困难、矛盾、问题,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与自己电话联系。大学四年,班级组织过多次春游活动,每一次康震都是最积极的响应者。
“非典”时,他班里的60多位同学分散在10多个宿舍中。他每天一个一个宿舍、一个一个学生地打电话,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安抚宽慰,每个电话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他带领学生创立了班刊《存在》,坚持4年给每一期的“康师傅书苑”撰写“读书指南”专栏。在这块小小的园地上,班里的各种人才纷纷涌现,学生们通过锻炼培养了能力也树立了自信。
今年他带的毕业班75名学生中,有36人进入本校或其他名牌大学继续深造,1人出国留学深造,20多人签约到国家机关、北京市或地方重点中学。在他身上,学生们看到了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也被评为今年“北京高校首届十佳辅导员”。
27 顾建军:为中小学技术教育呐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顾建军,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技术课程实施指南研制组负责人。他是我国第一位系统进行中小学技术教育基础研究、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教育专家。
2000年以来,他主持了直接规划和组织作为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我国中小学技术课程建设工作,主持起草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主持了我国建国历史上第一批通用技术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部分省级培训,主持和筹划了我国的第一次面向中小学的技术教育国际会议、并打开了中国与国际技术教育组织及诸多国家的联系通道,同时对我国当前10省市的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供了深入的指导和服务,并针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动手能力不够理想、学生技术素养较为缺乏、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技术教育不够了解的现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进行了广泛的鼓呼与呐喊。
顾建军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获全国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28 黄来女:困苦压不垮感恩的心
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在广西合浦县一个普通家庭,4岁时,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不久,父亲打零工的文工团又解散了。卖唱、帮工、做小买卖……父女俩辗转漂泊。
2005年1月,黄来女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后,父亲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准备来武汉边打工边照顾女儿。然而,来武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为了照顾父亲,黄来女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每天抽空给父亲做理疗,按摩手脚,每天胳膊都酸酸胀胀的,连笔都握不了。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给父亲做饭、熬药。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她拼命做家教补贴家用,最多时一个月做了3份,此外还在学校做一份勤工俭学。
黄来女一次次地带着父亲到医院进行化疗,“我不会放弃!能守着爸爸,照顾爸爸,我觉得很幸福”。
苦难没有压垮这个单薄的女孩。黄来女功课一直很优秀,去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今年获“全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两年来,黄来女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黄来女说:“我没有办法一一回报帮助过我的人。但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
29 崔其升:农村中学的“课堂革命”
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
他把一所面临被取缔的农村落后中学改造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学校。
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教师一站讲台,就会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而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个偏居鲁西北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课堂这个教育行为的根基所在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他彻底解放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现实层面,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效益”是:全校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有267名被录取。而这些还都不是最主要的,杜郎口中学教改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学生的“生命形态”,让他们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充满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30 潘建伟: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
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关于“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的研究成果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次被国际权威组织评选为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潘建伟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多光子纠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多光子纠缠的量子态远程克隆。随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现了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态远程克隆。这两项工作一起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潘建伟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世界学术前沿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重要成果,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研究领入国际领先水平。他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广泛关注,被引用1500多次。其论文被NATURE杂志评为百年以来物理学21篇经典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