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李力是一个敢追梦的人,一追就是近十年。
1998年山西文化艺术学校等三校合并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那时李力就有排演一部具有“山西风格、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舞剧梦想。
舞剧《一把酸枣》实现了他这一梦想,该剧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全国各地巡演160多场。《一把酸枣》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很好地宣传了山西文化。今年11月,该剧获得了2005年至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剧类第一名。
李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院团合一”的办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文化部及其他兄弟艺术院校的认可,为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职业教育摸索出了一条可以践行的道路,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学习借鉴的典范。
李力用《一把酸枣》打造了艺术职业院校发展的样本。
11 李春华:生如夏花般的绚烂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我只看见他的头发。他已经不行了,就慢慢地、慢慢地沉下去了。”小峰哭诉着。2006年7月21日18时45分,李春华,一位普通平凡的大三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小明和小峰,走完了22岁短暂的一生。
大学3年,李春华上课永远是最认真的,笔记永远也是班上最好的,到图书馆借的书也是最多的,他所有的功课都是优秀和良好。在生活上,李春华又是最节俭的,他一个礼拜兼做两三份家教,一元钱的萝卜干拌饭或者九毛钱的袋装方便面,经常就是他全部的晚餐。今年暑假回家前,他正在干的一份活是送煤气罐,送一罐两块钱。
李春华永远快乐、向上,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花”。入学第一年,他以高票当选班长,第二年又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谁都没想到,快乐的“小花”家境会如此贫寒,因为他不仅没欠过一分钱学费,不仅从来没有申请过助学贷款,反而“资助灾区儿童,参加义务家教,帮助孤寡老人”。他的抽屉里有一份助学贷款申请,区、乡的章都盖了,但他没有交上去。“比我苦的同学还多呢。”他对父亲解释说。而这样的谦让,在李春华的身上已不是第一次了。
12 李华芬:只愿每天都做有意义的事
河南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李华芬的父亲是村小教师,母亲务农,弟弟妹妹正读初中,她想早点儿自食其力,为父母分担重负。但是,她得了白血病。今年4月,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去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我只想在活着的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
2004年9月,她从网上知道了大山里有位叫徐本禹的大学生支教者和一群渴望上学的穷孩子,迫切想帮助他们。两个月后,她和同学们把卖饮料瓶换来的357.3元钱汇给了徐本禹。一个多月后,她被诊断出白血病。
与此同时,在徐本禹的发动下,受过李华芬资助的孩子在“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纸箱前排起长队,李华芬收到了寄自贵州大山的汇款,但她把汇款退了回去。不久,那张汇款单伴着一封封信又回到了李华芬手中。徐本禹和孩子们的信支撑她度过了最绝望的日子。去年6月,她第一次踏上了通往贵州大水乡的路。
李华芬支教没有任何补贴,生活全靠父亲每月寄来的200元钱维持。用电难、吃水难、买菜难,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李华芬似乎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不光尽心尽力地教课,还承担起帮其他支教老师做饭的任务。
学生们大多住在十几里以外,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他们破旧的茅草屋,李华芬的周末通常都是走在去家访的路上。
13 杨振岭:爱心延续另一个生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学生
一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23岁的杨振岭冒着损伤健康的危险,为她两度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
在2003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当杨振岭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名。有名17岁的白血病女孩亟须移植造血干细胞,杨振岭爽快地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2005年8月8日,医生开始为他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相当不适,杨振岭说:“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此刻,患者病情严重,还需要50毫升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人们把目光再次集中到杨振岭身上,但他已经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医生犹豫了,母亲要求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要进行第二次采集。当血液输入患病女孩体内时,女孩的妈妈泪流满面:“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14 陈进兴:痴迷新课改的教育局长
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局长
这是一位痴迷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局长。他认为,课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这种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希望家长和学校都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因为他的积极投入,南安的新课程改革成绩突出。2003年以来共有来自18个省市的152个教育考察团5000多人次到安南考察新课改。他本人先后应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的邀请,分别在全国各地作新课改经验的专题讲座几十次。《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分别以《创造生命力的教育———解读一位县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观》为题对他进行专访。几年来,他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笔耕不辍,累计撰写22本工作笔记、15本听课笔记,19本读书笔记,共计40万字,发表调研报告和论文20多篇,出版《教育局长谈课程改革》、《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两本专著。2006年,他主编《南安市新课程试验丛书》一套12本,并创个人教育博客,点击超过15万人次。
15陈敬道:带着养父求学支教
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教师
一个在饥饿与劳累中长大的小女孩,为什么总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个千辛万苦跳离农门的大学生,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就业?
她在困苦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让人钦佩,而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她所保持的纯朴、高尚,以及从容无邪的微笑,更让人震撼。
陈敬道自小丧母,父亲弃她而去,是养父将她一手带大。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考上湖北师范学院的陈敬道在离学校十几公里的农村租了一间房,背着瘫痪的养父去上学。为了给养父挣医药费,她卖过报纸,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拿着奖学金的同时还兼做4份家教……
陈敬道把生活赋予她的磨难化作财富,把社会赠予她的关爱化作厚礼,慷慨无私地回馈给农村的孩子们。2005年7月,陈敬道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带着病榻上的养父到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这所农村中学任教。
“每次遇到困难,我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始终相信一点:人生的大海难免波澜起伏,但对生活的爱永远不能泯灭。”从孩子们的身上,陈敬道一次次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当年那个倔强而瘦小的女孩。她一次次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信念:只要真心付出,就会获得爱的回应。
16汪来九: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
汪来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塘田村人。他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人一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山村学校复式教学方法。他先后荣获“全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证书。
在做乡村小学教师的儿子汪承明的记忆里,父亲汪来九的形象始终和大山深处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村小学紧密相连着。汪承明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学校里根本没什么教具,但父亲总能想出很多办法,形象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汪承明还清楚地记得,父亲不仅是一个教书很有办法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不会“偷懒”的人,经常会自寻“麻烦”。多年以后,始终崇拜着父亲的汪承明也像父亲一样,走进汪来九当年就读的徽州师范,同样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汪承明说,自己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因为从父亲的身上领悟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准则,也让自己和许多像自己一样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像父亲那样做教师”,永远都会鼓励着汪承明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情。
在汪来九的身上,很多事情在常人看来,是那样的普通,但35年的始终如一,又让每件事情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伟大!
17孟二冬:他留下了对所有人的爱
北京大学教师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骨干教师。2004年,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开始在石河子大学中文系任教。在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在医生做出“禁声”的医嘱后,他仍坚持为2002级4个班130余名学生每周授课10学时,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课程。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声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回到北京,经北大医院胸外科诊断,孟二冬患食道及气管恶性肿瘤,从2005年5月到逝世他先后接受了三次手术治疗,即使如此,病情稍有缓和,他仍然带病继续坚持工作。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学者的神圣使命。尽管身患重病,他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生活,这种始终如一的坚守,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他在平凡、平淡、平和、平实之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18林毅夫:最年轻的“蔡元培奖”获得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人,“海归”,劳模,新农村……没有一定想象力的人,很难在这几个词里找到其内在的联系。但是,在经济学家林毅夫身上,它们被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198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供职于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1994年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早年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2006年12月,他获北大首届“蔡元培奖”,奖励他率先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他曾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说过:“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这句话成了林毅夫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