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校长推荐>>文章内容
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 (1)
发布时间:2007-01-0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牛志远:一诺担起百名孤儿大学梦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阳光福利院院长

  他是一个59岁的农民,却拿出几十万元积蓄创办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专门收养品学兼优的孤儿。两年间,他就培养了21名大学生。

  今年阳光福利院参加高考的17个孤儿全部上了大学专科线,其中8人上了重点分数线,600分以上的就有7人。

  牛志远童年时是个流浪街头的孤儿,这使他从小就富有爱心。多年来,他固定帮助的孤儿就有十多个。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牛志远花费14万元在自家的责任田上盖起了13间房,把第一批9个孤儿接了进来,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对来到这里的孩子,牛志远管住,管吃穿,管学费,至今福利院仍助养着80名孤儿。在助养和资助这些孤儿的同时,他的小孙女却因车祸受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落下了智障残疾。

  牛志远已经59岁了,但他还在劳碌着。

  因为他承诺过,10年之内要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02 邓费建、邓波:大学生小猪倌

  西南大学学生 

  邓费建、邓波兄弟俩家住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3年前,两人同时考取了大学,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然而对于邓家而言,这简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体弱多病,为了供兄弟俩上大学,父母要种很多庄稼,非常辛苦。

  由于深知父母供自己读书的不易,兄弟俩学习非常刻苦,多次获得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兄弟俩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勤工俭学,甚至过年都不回家。今年7月,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让兄弟俩寝食不安。

  兄弟俩决定加大勤工俭学的力度,于是,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哥哥邓费建决定开办一个养猪场。

  父母的支持给了兄弟俩极大的动力,他们一边养猪,一边抓紧时间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不但猪养得膘肥体壮,而且在学习上,他们也再次双双获得奖学金。

  兄弟俩说,再过三个多月,这些小猪就可以出栏了,预计可以获得两万多元的利润。对于未来,他们有了新的思考。他们准备到西北地区找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开发立体农业。

  03 韦正雄:“学生比我生命还重要”

  贵州省望谟县油迈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在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韦正雄拼死救出31名学生,却失去了7位亲人———他说:“学生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46岁的韦正雄出生在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1980年师范毕业后,分到油迈乡平卜小学任教,1995年调到乡教育辅导站工作。因为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平卜小学有十多公里,而学校宿舍又少,因此,34名学生家长便让孩子寄住在离学校只有300米远的韦正雄家。6月12日深夜,该县境内发生特大洪灾。韦正雄家一墙之隔的两栋平房是他的两个亲弟弟韦正师和韦正开的家。两个弟弟外出打工,离家前特意嘱托韦正雄要照料好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边是危在旦夕的亲人,一边是急等救助的学生,救学生还是救亲人?韦正雄没有多加思索就直冲学生们居住的一楼。

  天亮后,31名学生顺利获救,而韦正雄却失去了7位亲人。

  04 包涵:152篇周记赢得学生的心

  复旦大学教师

  一本用旧了的蓝皮笔记本,把一个朴素、执著的高校辅导员推向台前。一向埋头做事的她没想到自己会引发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包涵现象”。

  包涵曾是复旦大学2001级化学系的辅导员。

  4年的辅导员生涯,除寒暑假外,她坚持每周给学生写周记,并在班级主页上发布。篇篇周记,都融入这位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爱心+责任+智慧。在长达4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她共撰写辅导员周记152篇,累计12万余字。在学生住宿区的宣传栏阅读包涵的周记已经成为她的学生的一种习惯。

  2006年年初,包涵被评为“上海高校十佳辅导员”,她周记中许多精彩的心得被学生称为包涵“锦言”。今年6月,由国务委员陈至立题写书名、教育部部长周济作序的《包涵心语》正式出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京主持召开出版座谈会。

  05 申竟:她的心有四十七瓣

  山西省长治市华普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申竟1962年出生在山西长治,曾是一名下岗女工。2001年,她自主创业,成立了华普涂料有限公司。2003年,她创办了“申竟希望班”,先后共抚养、救助了47名来自山西长治、贵州紫云和山东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和贫困失学儿童,为此她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物力和财力。2005年以后由于公司的经营滑坡,“希望班”多次由于资金问题陷入困境,但申竟一直咬牙坚持,她不愿孩子们再次回到贫瘠的家里:“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我要把这些孩子都送入大学!”

  申竟的最大理想是能给孩子们盖栋公寓。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申竟四处讨债和筹款。2006年10月9日,申竟在给孩子们筹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5岁。车祸前她念念不忘的是给孩子们开一次家长会。她把自己的心分成了47份给予了每个孩子。

  06 卢经仕:在寂寞高山上愉快成长

  西藏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大学生志愿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首志愿者之歌的优美旋律中,卢经仕的命运开始和西藏、黄金、高山、深谷、酷暑、严寒等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4年7月,学习宝石鉴定与营销专业的卢经仕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业后就奔赴西藏。进藏后,他主动要求来到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西藏地勘局地质调查大队加查县邦布岩金矿区工作。

  2005年,卢经仕参加一个探矿平硐工程,投资30万元还未找到矿藏,他一头扎进270米深的山洞,忍受着缺氧引起的头痛头晕,仔细观察地质情况、收集资料、做矿层推测图,提出了继续施工的方案。在领导的支持下,勘探获得成功,黄金资源量新增1/4,总价值达5000万元以上。

  今年8月,两年志愿期即将结束的卢经仕申请留藏工作的报告获得批准。

  07 冯志远: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

  宁夏中宁县关帝中学教师

  1958年,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了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自治区成立前夕来到了宁夏。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派他到离县城20公里的鸣沙中学任教。后来,因工作需要,冯志远被调配到中宁黄河以北条件更为艰苦的新校关帝中学任教。因交通十分不便,冯志远就在校内的一间平房里安下了家,长年在学生食堂吃饭,一年四季和学生为伴。

  1984年,一直患有眼疾的冯志远在上课时完全失明。出人意料的是,失明后他拄着竹竿摸索着又站在讲台上,凭着记忆讲课,一讲就是5年。退休后的冯志远虽然离开了课堂,但仍坚守在校内,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当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准备将他送到老年公寓以便颐养天年时,他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我怎么能离开学生呢!”就这样,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校园半步,义务为学生辅导,坚持了10个春秋,直到他身患脑血栓的那一天。

  08 汤国民:打铁收破烂也要资助学生

  重庆大足县玉滩中学教师

  从2000年开始,每逢节假日,重庆大足县珠溪镇上收破烂的队伍中就会多出一个身影。他就是当地玉滩中学的教师汤国民,收破烂的收入是用来资助学生的。从1989年开始,在执教的17年里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他自己也记不清楚,能说出名字的就有30多个。

  “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旧凉鞋、废铁哟?”汤国民一改讲台上的形象,一路吆喝着。收破烂是苦力活,有一次他收了满满两箩筐,足足90公斤,5公里的路他足足挑了3个半小时。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是发烫的石板路,脚下的凉鞋又突然坏了没法穿,他只好光着脚一步一挪,整个假期收破烂所得的1000多元,圆了好几个学生的上学梦。

  “学生给我起了个名字叫‘破烂王’,但是我感觉一点也没有什么。”

  2004年,就在资助学生敖知兰上高中那一年的暑期里,汤国民又开始了打铁生涯。“我没有其他本事,收破烂、打铁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于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能帮一点是一点。”汤国民说。

  09 刘默涵: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姿势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

  2005年寒假,刘默涵通过办学习班筹到了4110元,为14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分发了助学金。迄今,她用“默涵助学金”筹到的12700元资助了37名同学,同时还为4位同学找到了长期资助人。

  谁能想到,刘默涵曾经是一个被中学开除的“坏学生”。

  刘默涵上初中时,因为没能按时凑够学费,与老师发生口角,被学校开除了。病弱的母亲四处奔波,刘默涵终于在另一所中学复学了,但她变得沉默、尖刻,动辄便向他人发起攻击。班主任丁俊芬开导她:“这个世界上比你苦的人有很多,你永远都不是最苦的那一个;但是通过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这句话改变了刘默涵的人生。19岁那年她考上了北大,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冬天,骑车返回的路上,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直痛。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