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校长推荐>>文章内容
校长推荐阅读之十
发布时间:2006-06-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老师们: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我们的学生喜欢阅读吗?他

们会阅读吗?现在我们教给孩子的阅读方式正确吗?读了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的崔茂新老师刊登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8日第五版上的文

章《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后,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我建议每个老师都去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可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呀!

                                      李伟平

                                          2006年6月16日

                 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

   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然而,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个人境界的升华与超越,是时代有识之士应当具有的人生追求。


  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读书造就丰富充实的人,读书使人获得清雅俊逸的品格。潜心于阅读,将会体验到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读书又是能给人们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读书好处无限,当今时代却鄙薄读书。经济价值的优先地位刺激了急功近利之心,追求获取信息的便捷、迅速、直观,人们更偏爱电子音像和互联网界面;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鄙薄读书,将会使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耽于短视、卑俗、愚陋而失去文化远见。因此,清除观念障碍,潜心于本真的读书过程,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个人境界的升华与超越,这正是时代有识之士应当具有的人生追求。

  “我们本位”与“我你对话”

  阅读原本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个性化是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但应然不等于实然,现实当中,个性化阅读常常为“我们本位”的伪阅读所遮蔽。

  当一个人作为读者初次接触陌生文本的时候,文字神圣的传统意识和阅读遭际的不确定性,会使他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这是因为,在其深层意识上,把文本当成了需要绝对正确地加以认识、把握,亦即需要加以精神掌握或征服的对象,阅读过程随之演化成了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对抗。许多读者慑于作者的权威地位和阐释优先权,往往放弃独自担当的单兵深入,希望投靠一个“我们本位”的群体来消除个人阅读中的恐惧不安心理。阅读主体一旦由“我”置换成“我们”,“我你对话”的本真阅读也相应地蜕变为“我们本位”的伪阅读了。

  “我们本位”的伪阅读现象普遍存在于职业性的读者群体当中。如,伪批评家通常会跳过文本阅读,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一批评潮流说话。教书匠型的语文教师从来不敢用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靠着教师教学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将个人变为“我们本位”的代表。这种“我们本位”的伪阅读不仅是职业读者群中的“南郭先生”们尸位素餐、无功受禄的凭借,还极大地抑制、消磨和扼杀着普通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意识。固守某种群体成见的批评家会对一般读者的文本阅读感受产生方向暗示和心理控制作用。在“我们本位”的教师面前,学生除了诺诺连声、唯命是从和接受教诲之外,哪里还敢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本位”一旦植入了这些学生的脑海,他就会在上了大学后充当“我们本位”之惯性思维的传声筒而坚决拒斥一切个性化阅读。因此,要走个性化阅读之路,使阅读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冲出“我们本位”这一害莫大焉的伪阅读的精神樊篱,进入“我你对话”的本真阅读过程。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它所重视的是读者摆脱了先在的群体性的文化成见和偏见以后,对文本在此时此处此一阅读过程中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种感受、体验和思考直接联系着个人鲜活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和变化,远比抽象理念更根本、更灵活、更富有生存智慧,更有助于生成作为主体的人应对复杂局面和多变情境的灵气、悟性和察知细微变化的识见,也更具有洞穿一切僵化思想教条、探知新的生活走向的预见力。正因为如此,一个有个性化阅读意识的读者,即使面对一个已经被阅读过、评论过无数遍的传统经典文本,他也会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里特语)、“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商汤《盘铭》)的意识和情怀,冲破陈腐思想成见的精神桎梏,形成属于自己这一次阅读所特有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遭际,使被长期禁锢在“我们本位”精神牢笼里的心扉,获得朝向文本敞开的自由张扬,获得用自己生命性的真实阅读感受参与现实美学生活建构的喜悦。

  置身于后现代性的文化情境,个性化阅读在面对文本时固然仍需要保持探索和历险的惊异、好奇之心,透过文本阅读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却已由过去寻求终极解释的“我—他”对抗转化为“我-你”对话,是我你之间的在场性交流。一方面,悉心倾听、揣摩探究文本的原初意义,给作者之“你”以最大限度的人格尊重,另一方面,则通过阐发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显现出人之为人应有的自尊。本真阅读中的“我你对话”还具有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不仅言语过程的文化意蕴是历史文化传统、当下文化情境和未来文化愿景的合一,而且这种我你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身,就是“我”与“你”各自实现人性优化、人格升华的持续过程。总之,个性化的阅读就是“我你对话”的本真阅读,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阅读。

  广闻博览与纵深发掘

  广闻博览与纵深发掘是个性化阅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前者有助于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爱好,那么,后者则有助于提升人们阅读的素养和境界。纵深发掘必须建立在广闻博览的基础上,广闻博览的兴趣也只有在对文本的纵深发掘中才能长久保持。由于人们向来对“天下书无所不读”的广闻博览情有独钟,这里着重从对文本做纵深发掘的维度来研究个性化阅读的若干文化特征,发掘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性内涵。

  个性化阅读是对知识信息性阅读的深度超越。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为单一目的的快速浏览。这种流俗化、快餐化的阅读,和沉溺于电脑互联网窗口界面的无休止开关一样,都是以攫取知识信息和寻求感官刺激的贪欲在一维性时间里的膨胀,挤掉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所应有的深度空间,人也由此异化为对知识信息和感官刺激有病态依赖倾向的单面人,异化为忙碌于当下事务而失去筹划力和预见力的空心人。个性化阅读则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纵深发掘,重建阅读的深度空间,重建人诗意存在的精神家园,借以使阅读主体获得人之为人的深邃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对文本共识层面的深度超越。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既承认文本共识性层面存在、又不固守这一共识性层面的深度阅读。不承认文本具有一个共识性层面,所谓个性化阅读就会流于郢书燕说、歪批三国式的误读;一味死守其共识性层面,又往往无视文本的无限可阐释性,以至于把某一现成的权威读解结论,当成对文本的一劳永逸性的终极理解。时下某些语文教师,之所以会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教学用书的音像拷贝,在课文篇章结构细而琐屑的肤浅分析方面无端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原因就在于此。对文本的读解发掘是一个持续深化、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超越文本的共识性层面进行纵深发掘,才能形成对文本的个人理解和独到发现。一方面,要向着文本意蕴和作者生命的纵深处发掘,借以触及到文本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性和哲学性存在,甚至可以成为灵魂与灵魂之间完全无遮掩的裸露性凝视;另一方面,要向着文本内蕴世界与当下生活世界整体性意义关联的纵深处发掘,不仅使得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达到空前深刻的程度,文本也由此获得了深深地植根于当下生活世界土壤之中的鲜活生命。

  个性化阅读还是对颐情自适性阅读的深度超越。对文本做学术研究性纵深发掘的阅读,是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自然应当也必须超越传统的懒散读书人那种颐情自适性的阅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基础性工作,就是文本或曰文献的考证、辨析与解读,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以此而被称作“学者”或“读书人”。这样的“学者”或“读书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学养,沉静的心气和卓越的识见,具备真正读书人那种研究、探索、质疑的秉赋,并付出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甚至终其一生研究一部名著,才形成一点儿属于自己的学术创获。真正的学术创获,无论是一部名著生成秘密的理论揭示,还是一种文化情境、一位作家人生际遇的学术还原和文本鉴照,都会导致文学史、哲学史乃至总体性思想文化史的整体版图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向发生变化。这样的读书人,在其跨越时空隔阻、穿过重重误导性的思想观念迷雾与过去对话的同时,也获得了与不可预测的未来进行对话的文化能力。他代表自己的时代,活在文化的长远时间里。正因为如此,福斯特说,“真正的学术是人类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这也是那些教授、学者潜心于读书这项事业,亦即致力于人文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之所在。

  生活阅读与阅读生活

  这是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阅读理念。所谓生活阅读,就是生活中的,为了生活而阅读。生活中的许多阅读都外在于人的生活本体。如,为了猎奇寻求刺激,为了获取知识信息,为了升学出国或提职晋级考试,为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如此等等,都是为了达成生活当中某一具体欲念目的而进行的阅读,都是有着强烈而偏狭的功利性追求的阅读。这类阅读,以生活欲念为本体、以阅读为役用,是工具性或曰敲门砖式的阅读,是系于功名而苦读之俗士传统的现代表现形式。与这种生活阅读不同,所谓阅读生活,则不仅坚持阅读即是生活或以阅读为生活的基本认识,还表现为阅读生活个性化建构的追求,亦即以个性化阅读为其生活方式,实现对个人整体生命存在的筹划与安顿。阅读生活的理念,所体现的是阅读生活个性化建构的自觉意识。

  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是打破僵化生活格局的文化力量。从功利性阅读,到个性化阅读,再到自觉有意识地建构个性化的阅读生活,这是一个阅读境界渐次递升的过程,阅读主体由此也从“本能地活着”,经由“批评地活着”,渐次递升到“哲学地活着”的境界。由人或曰特定人群造就的生活,一旦凝结为一种本能性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它就成为禁锢主体自由创新的僵化格局和文化牢笼。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意味着阅读主体通过与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人的平等对话,在持续超越自己处身于其中的经验性文化情境的同时,持续建构着个人所特有的精神性文化情境。因此,他不仅有着远比一般人深刻、独特、睿智的文化哲学立场,鲜明的文化个性也使他更不能忍受固定生活模式中生命的无端耗费,这就使他宿命性地成为了僵化生活格局的思索者和批判者。他首先是新的生活方向的开拓者,自然也就成了陈旧生活模式的打破者。特别是,当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代表,整个社会就会交融着无限的文化生机与活力,现实当中也就不再会有需要打破的僵化生活格局。这正是一种值得热切企盼的生活愿景与文化未来。

  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是实施终身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远见系于人格,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系于教育。教育,无论是学校基础教育,还是社会继续教育,其效能的发挥都只能系于受教育者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和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说,任何教育都应当有助于受教育者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正是这一建构过程,一个人才由被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终身自我教育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充分体现。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是心灵处于自由状态的阅读生活,不仅给人以阅读的“人文心智”和“精神藻雪”,也把平凡的日子变成了流溢着幸福和意义亮色的美好时光。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是人格个性的自我养成过程,阅读不仅使一个人以与众不同的充满智慧德性的方式应对复杂生活局面和环境发展变化,还使他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升华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由此看来,文化远见来源于深刻、独特的人格个性,教育的真谛是在自主性的阅读生活中文化个性的自我养成。

  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是个性化阅读向着生活哲学领域的渗透。个性化阅读侧重于阅读主体此一阅读过程的鲜活感受和体验,侧重于我你之间的过程性对话与交流,侧重于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系,侧重于阅读主体的当下存在状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活意识。从个性化阅读到阅读生活的个性化建构,其中蕴含着对生活与阅读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解。阅读生活个性化建构的过程即本真的生活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意义恰恰体现为生活主体对于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与自主建构,体现为人之为人应有的文化个性和人格境界。

  最后需要指出,个性化阅读虽然仅仅是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一项要求,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它的精神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完全可以拿来放到当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作为开展全社会全民族性的读书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8日第5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