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是幸福
刘好光
告诉人们什么不是幸福,就是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幸福。通过对什么不是幸福的求证,澄清对幸福认识的种种误区,也许会更加逼近幸福的本质
幸福是一个美好而诱人的字眼,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和状态。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恐怕千人有千人的答案。虽然人们对幸福的感受都是相似的,但对幸福的解释会千差万别,不尽一致。这倒不是说幸福可望不可及,而是因为每一个人对幸福追求的方式不同,因而幸福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不一。我想,我们与其寻找什么是幸福的答案,不如换个思路去思考幸福,即通过对什么不是幸福的求证,澄清对幸福认识的种种误区,也许会更加逼近幸福的本质。
经济增长不等于幸福,即经济增长与幸福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发展能够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幸福度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因此就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人们就一定就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人们幸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1960年至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另有学者研究表明,在东亚一些国家其国民收入水平很高,但其幸福感却很低。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一次论坛上举例说,在非洲一些国家,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人们经常在解决温饱后就在大树下开展娱乐活动,显得对自己生活很满足;而一些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数万美元后仍觉得生活困苦或者压抑。《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报告》显示,人均月收入名列10大城市第三名的广州市民幸福度却是倒数第一。这种现象至少可以说明,单纯用GDP一项指标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指数是不科学、不全面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经济上去了,但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利益矛盾加剧了,人情冷漠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人们能有幸福吗?
金钱不等于幸福。现实生活中,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而人们要生活的的确确又离不开金钱,需要一定的财富作保障。那么,财富或金钱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吗?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以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比较调查,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而流浪汉的幸福指数为2.9。其实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数,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而快乐指数同样为5.8。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吸引了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目光,英国学者弗恩海姆和阿盖尔在其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金钱与幸福的相关性约为0.2。就是说,金钱与幸福之间有一点关系但关系并不大。当一个人身无分文时,其幸福度最低,几近为零,一旦手中有了钱,衣食无忧,其幸福度也在提高。但当金钱或者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其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金钱或者财富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小得多,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关系在减弱,这就是所谓的金钱边际效应递减。其实,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不是金钱。如果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而整日奔波劳累,寝食不安,甚至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如此为钱所累,有什么幸福可言?
追求物质享受未必是幸福。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幸福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提醒人们,如果你想通过追求浪漫、一辆新车、一栋新房或者一顿奢侈的美餐等而得到幸福的话,可以预言,你必定不能如愿以偿。当你为了这些而奋斗的时候,你可能会犯错误。这告诉我们,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道理似乎并不复杂,如果你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消费主义哲学所左右,就会掉进超前消费的陷阱,像贷款买车、买房,追求时尚服饰、享受更好的美食等,一时的消费快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债务负担,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从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受。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这样的“负翁”了,他们为了超前的获得而不得不拼命地透支自己的体力、精力,甚至健康,生活过得很累很累,心理负担很重很重,他们对幸福的感受似乎已经麻木了。其实,物质享受只是一个人的外在炫耀,并非其自己生命意义的真正体现。为物所左右,为物所裹挟,体会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就很难有幸福的感受了。古代孔子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依然感到很快乐;孔子弟子颜回,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依然不改自有的乐趣。我们并不欣赏安贫乐道,但“孔颜之乐”,追求的是一种克服物欲、优游回环的生命情怀和提升自身生命内涵、推重生命向上的大境界,远远超越了物质满足所带来的愉悦。
考试得高分不意味着幸福。现在许多家长为孩子在校考试得高分而高兴,感到幸福。因为在他们看来,考试得高分,意味着将来能上一所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多挣钱、挣大钱,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把幸福建立在几个数字符号上的认识,未免有些偏误和过于天真了。其实,考试得高分,不见得就是幸福曙光的显现。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学校依然存在以文凭为本、以考试为本、以分数为本的问题,学生本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果有些学生只是“智育”一项“发展”了,即便是智育,也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考试得高分,往往是以丢掉兴趣爱好、欢乐健康换来的,是以学生个性心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被扼杀为代价的。在一组干巴巴的数字后面,丢掉、失去的如此之多,而所谓的幸福又从何谈起?
此外,权力地位不代表幸福,追名逐利得不到幸福,吃喝玩乐丢了幸福,好大喜功扭曲了幸福,要面子搞攀比是装饰幸福,肉体快感亵渎幸福,虚幻美梦远离幸福……在此不必一一列举什么不是幸福,只是告诫人们,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还有许许多多的误区,幸福的本义被物化的现代社会扭曲了许多。告诉人们什么不是幸福,就是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幸福,正确寻找幸福,正确追求幸福,从而使人生的步子走得更坚实,快乐并真正拥有幸福。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0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