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2017年9月27日上午,龙城小学语文组教师相聚一堂。以“新基础理论学习沙龙”为主题,四位语文教师导读《“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语文组所有教师共读此书,共学理论,思想共鸣。
论“教育变革” 宏观解读
首先,苏文艳老师从三方面解读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论”,即生存基础、世界变局、中国主题。其中每个方面又细化了三个层次,分别为入口、资源、生态,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以及社会转型、起点过程、民族复兴。针对“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这一部分,苏老师提炼的关键词是“回溯与反思”、“性质与任务”。听着她的解读,我们一起回溯“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宏观改革”,回溯“以面向21世纪强化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品读书中的文字,我们知晓教育变革的任务是教育制度与体制的整体转变,是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是为新时期国民素质提供新的教育基础。
其次,杨甜甜老师围绕“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这一章节,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从封建社会学校制度向近代学校制度的转型、20世纪下半叶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教育观念的系统更新以及新型学校整体形态变化的勾勒。杨老师在导读时提到,学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与社会的继承、变革、发展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她带领老师们一起走进从封建社会脱离出来的中国学校与教育发生的变革。说到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老师们不禁自我省视,讲到从理想新人到教育观念系统更新的探讨,老师们深刻明白这需要我们继续从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说“教学改革” 联想实践
接着,储蕾老师为我们导读第九章“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一课堂教学改革”。她从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三个层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讲解。她尤为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与任务的重建,进一步明确学生不仅是接受者、学习者,而且是发现者、参与者、问者、讨论者、策划者、践行者、自控互控和自评互评者,明确教师不仅是授者、述者、主导者、控制者、评价者,而且是学生信息的捕捉者、发现者、接受者、合作者、反馈者、组织者与策划者。大屏幕上一连串问题呈现在眼前: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老师们默默地读着,对照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心里自问自答。
最后,富有诗书之气的周礼静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苏轼与王子猷的故事,借用王子猷的话语“何可一日无此竹”,她的教学名言是“作文一名教师,怎可一日无‘新基础’”。她以班级建设为切入点,为我们解读班级建设变革的实践探索,细分为三个板块:加强班级组织建设、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系列班级活动。读到与班级建设有关的理论,周老师赞叹我们学校大队部的顶层设计系列活动,就是绝好的践行。并以我们学校德育活动的序列化安排为例,介绍了小节日大精彩、小脚丫大城市、小活动大发展、小序列大思考的系列化活动对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
读一本好书,宛如明灯为我们指明方向,读一本理论书,宛如精神上的安慰,让我们的思想在书中驰骋,读《新基础教育论》,宛如饕餮盛宴,让我们学会细嚼慢咽,慢慢歆享美味。今天的导读,是激发思考,是提升理论,是提醒我们要用理论来推动实践,要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