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春天,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在这阳春三月,二年级两位老师围绕课题:低年级童话类文本指导分角色朗读的策略研究和低年级儿童理解诗意的课例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两节精彩的课堂。
课堂展示亮春色
首先由殷陈佳老师执教《狐假虎威》一课。殷老师的课堂由一个开放的问题入手,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带领孩子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演。在殷老师极具亲和力的感染下,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表演得栩栩如生,将古老的寓言演绎得声情并茂。
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殷老师的课如一股春风,吹进了孩子的心里,泛起了春的涟漪,亮出了最美的春色。
徐艳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是杜甫的古诗《春雨》,在浓浓的诗意课堂氛围中,孩子吟诵古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徐老师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在学生原有知识点上提升,将学生引入更高的学习层次,为低年段古诗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过:诗,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重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诗意的理解,更是语言的体验,想象的升华,生命的润泽。
互动点评促成长
两课毕,研讨起。首先两位课题责任人分别向老师们阐述了她们这一学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反思了日常教学研究的点滴,同时将研究中的真问题抛给大家共同探讨。老师们也纷纷发言,有的老师就文本的价值挖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老师就某个教学环节优化认真研讨着,还有的老师是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点滴见解,在互动中生成了很多新的灵感,催生了很多新的资源,老师们在活动研讨中提高了自己评课、观课的能力,拓宽了自己的语用观和语文观。
寓言是一颗魔树,树并不大,却能结出各种各样的果子来,甚至能结出比树还大的果子;寓言是一缕阳光,光线并不强烈,却能让人暖洋洋的,甚至能滋养世界。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堂课结束了,留给老师们的思考和启发却是绵延的,留给孩子更是无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