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培训的最后一个下午,华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吴亚萍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的专题报告,犹如课改浪潮的引路人,再一次帮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首先,吴老师用整体进入的方式,从开发与转化两个关键词入手,让与会老师对本场报告形成清晰的框架认识,然后以教学结构关联设计和开放互动生长为抓手逐一解析。她用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更给出了课堂转型的变革方法与途径,让全体老师都获益匪浅。
第一板块:开放——结构关联地设计。吴老师以体育“脚内侧贴地滚球”教学为例,让老师们深刻体会怎样的教学过程是有逻辑的展开,如何关注教学中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如何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原理,灵活思维。以科学教学“开瓶盖”为例,引导老师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关注互动生成的逻辑关系,重视实验与归纳,灵活与思维。以概念教学的演绎过程为例,明确概念形成的还原过程与教学原则。不同的案例背后传递的是相同的信息,如何变搬运式为育人式设计,吴老师从学科的共通层面到独特层面进而到具体层面的育人价值,让老师们感受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接着又以语文单元教学为例,指导如何变点状式为结构式设计,在日常教学设计中体现开放设计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等原则。
第二板块:转化——开放互动地生长。吴老师以英语“Butterflies”教学为例,体会变分析式为综合式过程中的整体、结构、方法,在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以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为例,体会如何实现变单向式为交互式过程,必须了解生长的起点,设计生长台阶,引领培植生长。最后,吴老师以非常有设计感的几个案例,让老师们整体感受开放与转化的育人价值。
在层层剖析中,吴老师在激动之余更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结构化地板书以帮助老师们认识“授之以渔”如何授?那就是改变点状为结构,改变分析式为综合式,实现书本知识与产生知识历史、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过程即生长,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案例不断帮助老师们提升着现场学习力,会心一笑的背后,不断引导大家去关注和反思着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育人设计的展开逻辑是怎样的?结构关联的思维路径和策略是怎样的?开放互动的课堂文化又是怎样的?这一个个思考都将成为我们新学期思考与实践的方向。
两天来,四位专家各有所专,又综合融通的讲座,带领我们细致而又深入的咀嚼了“新基础教育”生命研究的大餐。仿佛又回到了十五年前局小老师们刚刚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热烈又兴奋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