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局小教育集团科学、体育、信息组在华润校区联合举办“叶澜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教育信条解读与实践转化”研讨活动。这是继“‘生命•实践’教育信条理论文本解读”之后的又一重大节点活动。
活力课堂,精彩绽放
体育组、科学组两位老师分别用两个“40分钟”演绎了对“信条”的理解。
第一个40分钟,体育组张奎老师执教了《二、三年级侧向投掷》一课,发挥“一条毛巾”的功效,让学生在“玩耍”中体会挥臂的速度、力度和角度。同学们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发展了协作性、灵活性和行动力,不知不觉间达成“生命成长”最不可缺少的“体魄”生长。
如果说体育课展现“力量之美”,那第二个“40分钟”则让学生领略到科学思维的“理性之美”。李波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降落伞》一课,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共同制作简易降落伞,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降落伞诸因素与下降快慢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空气阻力”这一抽象概念。这节课立足“学生立场”和“生活立场”,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预设学习难点,以恰到好处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学习过程。整节课呈现开放导入、资源生成、互动深化的格局,采用组内研究、组间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协作方式,完成了一次有趣味、有深度的合作式探究。
回顾课堂,互动生长
在用心聆听两个“40分钟”的课堂演绎后,“科学-信息-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分析了课堂中理念的转化与落实,并纷纷进行反思与重建。
欧园明(体育):张奎老师的课立足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一条毛巾”“化柔为刚”,做到了技能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将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追求生命真实、灵动生长”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
陈晨(体育):“重心下移”还可以充分一点,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让学生体会投掷动作要领,还可以将他们的动作抓拍下来作为课堂学习资源加以利用。
王伟(信息):体育课用“甩毛巾”带动学生学习投掷技能;科学课用“做降落伞”让学生学习“空气有阻力”;这些学习材料的选择运用十分有意义,在学习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符合叶澜教授“在成事中成人”的思想理念。
徐诚(科学):《降落伞》是一节非常“走心”的课。整节课关注了细节的处理与把握、关注了实验数据的真实有效、关注了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需求;教师能准确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追求学习过程的“真实、有效、有趣”,将科学课“育人价值”落到实处。
专家引领,意味深长
市学科带头人、科学教研组长徐婉玉老师对于资源的动态生成谈了自己的看法。无论在科学实践或是体育动作中学生都有可能会“出错”,如何看待“出错”?许多教师会刻意回避,或是对错误视而不见;然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于学生“生命实践”过程中,回避错误就等于不尊重生命的真实性、完整性。因此教师应该培育自己获取资源、合理利用、善于转化的能力与意识;时刻都要做到“目中有人”乃至“心中有人”。
江苏省中小学特级教师、集团综合教研组长张勇卫老师全程参与课堂展示和理论研讨活动。在对大家的现场学习力给予充分肯定评价的同时,他认为今天的两节课都符合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对于好课的五个标准:即扎实、丰实、充实、平实、真实。但由于教师对于理念尚未能充分领悟,在个别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处理上体现出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充分。同时在互动交流、资源生成与处理方式上,教师还需要充分、细致、谨慎地加以预设,才能更好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走进异域,跨界研讨,今天的研修活动让不少教师突破个体认识的局限性,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实践”教育信条。让我们期待这些教育思想和信条在每个人的课堂中扎根、生长,绽放更加精彩的生命的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