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至,5月11日迎来了常州市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第六次活动,此次活动在解放路小学演播厅举行,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对类文与比较阅读研究也由最初的认知,走向深度的思辨。
工作室成员张磊老师执教的《孔子论水》一课,拉开活动序幕。张老师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文章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观点表达对应于《孔子集语》中的一篇文言文选段。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比较的方法,将水的特点与君子的品德进行比较,将今文与古文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逐渐明晰古文和今文的共通之处,发现两者之间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本堂课中比较阅读的渗透,学生在古文和今文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吴燕老师随后执教了《三复情节的故事》,吴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梳理《三顾茅庐》的情节图,通过比较三复情节的异同来复述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梳理《三打白骨精》情节图,根据情节发展讲演故事。最后迁移实践,指导学生寻找《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情节发展规律,续写故事。吴老师的课堂版块清晰,智趣共生,让学生在概述、复述、讲演和续写中获得三复情节故事阅读策略。
课后,两位老师在简短的说课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和设计意图。两节有价值的研讨课给工作室成员带来了收获,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大家在评课环节深入思考、深度交流,对类文的选择、比较阅读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建议、智慧的碰撞。工作室领衔人李伟平校长也对两节课进行了总结性评价,他认为两节课紧扣“类文与比较阅读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层层推进,充分留给学生学习与生长的空间。同时还给予了全体成员高屋建瓴地指导,希望工作室成员在后续研究中不断走向深度:(1)找到文献研究与类文研究的契合点,提高文体归类的辨识力;(2)发现类文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共生点,提高文本教学的解读力;(3)及时总结类文与比较阅读教学的价值点,提高教学研究的反思力。
研究,永远在路上。相信在李伟平校长的引领下,成员们智慧的碰撞下,类文与比较阅读教学研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