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局小新闻>>文章内容
局前街小学语文“乐享课堂”之六年级: 智慧的流转
发布时间:2017-04-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3月27日上午第三节,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朱凌茹老师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螳螂捕蝉》与同年级语文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智慧。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根据教材文体及文本特点,朱老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以块状化的呈现方式,将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在课堂中—一落到了实处。

1.大故事里的小故事

 《螳螂捕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一篇历史故事。朱老师在教学中既抓出了寓言文体的结构特点(故事加道理),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厘清故事脉络,把握寓意,同时还关注到了历史故事这一文体特点,训练学生将寓意和吴国处境联系起来,体会少年讲这则故事的用意。此外,教者还拓展了古文——刘向的《说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读出古今天文字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2,简单人物的丰满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朱老师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将少年与大臣的劝谏对比,将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又通过学生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对语言文字的反复体悟,少年其智,吴王其人,即刻跃然于纸上,了然于胸中。

 3.睿智语言的巧妙说理

 文本中呈现出了少年的言语智慧和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和大臣们的直谏就效果迥异。在这节课中,教者除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少年通过讲故事晓以利害,虽不露声色,但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的智劝,还通过两个句式比较,“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能否改成“吴王发现了少年”来引导学生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者的智慧与文本的智慧水乳交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聪明。

62.jpg

 

63.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