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意融融,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一切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第五次活动在常州市龙城小学举行,在这里,成员们也见证了一次课堂的生长、经历了一次思维的碰撞。
把握语文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次活动呈现了两节趣味盎然的类文阅读课。龙城小学的王紫瑾老师执教了《雨》。课堂伊始,王老师就别出心裁地出示了朱自清的《春》(节选)和陈木城的《春天的小雨》(节选)两篇散文,引导孩子们在品读中画一画雨,从而迷上了细细密密的雨丝;又在品读中听一听雨,从而爱上了叮叮咚咚的雨声。领略了春雨的魅力,孩子们并未止步于此,更是拓展了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方式感受春雨。此后,一则《七彩下雨天》的绘本,更是点燃了孩子们想象和创造的愿望。如果下起了彩虹色的雨,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天马行空、乐于创造,一个个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王老师的课堂如春风化雨,在点滴渗透中使孩子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想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带来独特的感受。
吕靓雯老师执教了《多面的狐狸》一课。吕老师从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狐狸狡猾的形象切入。用一则《狐狸和仙鹤》的绘本故事让孩子们认识了狐狸“爱捉弄人”和“知错就改”的一面,又通过《狐狸和小鸡》引导孩子认识了狐狸“善良”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吕老师紧扣狐狸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在一则则绘本故事中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大胆猜想、乐于表达、尽情表演。吕老师就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对比了不同文本中狐狸的形象,引导孩子明白了在评价一个人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的道理。
两节精彩的类文阅读课,都牢牢把握住了语文课堂的独特价值,在知识本身的教学外,更多的注重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一切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聚焦类文比较,提升思维的品质
课后,两位老师在简短的说课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和设计意图。王紫瑾老师通过同体裁、同主题的类文研究,引导孩子体会散文结构中优美的语言。而即使是同体裁、同主题的文章,在不同的内容上采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王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表达形式的不同,通过画一画、听一听、想一想等方式拓展了孩子们对雨的感受。而吕靓雯老师则关注了同一人物在同一文体中的不同特征,牢牢把握住了多角度体察人事物的育人价值,帮助孩子形成了对狐狸形象的立体的认知。
两节精彩的类文阅读课,给工作室的成员带来了很多启发,老师们也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老师们认为,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呈现了丰富的内容,得益于教师在“教结构”时的扎实有效,这使得此后的“用结构”得以顺利呈现;而王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对学生的训练点各有侧重,体现了教师对类内容、类结构、类方法的准确把握。对于吕老师的教学,工作室成员们同样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老师们认为,吕老师把握住了低段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能够合理捕捉学生资源进行动态生成,体现了吕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吕老师本节课育人价值的确立更是抓住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体现了类文比较阅读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老师们妙语连珠的点评中,李伟平校长适时提出了他对类文比较研究的思考。李校长认为,类文比较阅读研究的价值在于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更关注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语文教学的新形态。尔后,李校长总结了类词语的教学方法。李校长认为,在类词语的教学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找规律,关注词语的结构和组词形式,接着在感受词语特点的基础上读出类的语感,然后理解词语,最后在情境中运用实践。在类文比较的选文上,李校长提出教师应该遵循“明确类别”和“面向儿童”两个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迁移的方式和策略应该和文本呈现的特点相匹配,并运用串联、并联、交叉结合等方式将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在此过程中,李校长还根据老师们的点评提出了许多类文比较阅读研究的主题,引发了老师们新的思考,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本次活动在李校长发人深省的总结中圆满结束,相信在李校长的引领下,在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中,我们在类文比较阅读的研究之路上定能走的更扎实、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