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局小新闻>>文章内容
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推介会局小数学学科专场:亲历研究实践全过程 丰富生命成长真体验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11月2上午,在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华润校区,来自全国“新基础教育”成果推介会活动的老师们,观摩并参与了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精彩课堂  智慧生成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现场课堂教学。分别由童菽千老师、顾雄老师执教二年级《米的认识》和六年级《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二位老师真实的课堂生长,灵动的过程互动,层次的结构推进,智慧的交互反馈,不仅让学生在经历主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生长,也让与会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局小真实开放、结构灵动、综合生长的课堂特质。

两节课虽然课型不同,维度不一,但均基于学生真实的发展可能,在学科核心能力的关照下,共同循着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挖掘而展开丰富的“研究”过程。童菽千老师从“一根纸带长是多少?”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借助各种长度的测量工具尝试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体会用10厘米长的测量工具比较方便,从而自然生成测量工具“米尺”。在经历生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10厘米、1米的表象,初步建立“身体尺——一庹”的长度概念,在估测的过程中,培养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雄老师则立足于“规律探究”课型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对活动进行“二次开发”,突破单一静态的素材呈现方式与归纳研究过程,丰富直观体验,使学生在经历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尝试分析问题的策略,并在“数形结合”中形成对规律的归纳提炼,使数学研究方法有机渗透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

聚焦现场 点亮思维

两节课后,两位执教老师简要讲述了各自的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其后,周志华副校长和章子君老师分别代表数学教研组与备课组做了精彩的现场点评。周志华校长以课堂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入手,阐述了两位教师基于具体“人”的课堂发展的思维方式,提出课堂应该让每个人在体验中获得不一样的发展。章子君老师则结合课例与大家分享了六年级备课组结合“数形结合”思想与“规律探究”课型进行的学期整体长程设计的思考。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引发了与会代表的思维共鸣。

接着,来自“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上海市闵行实小的程蔚老师,结合听课与实践思考,点评了这节课。“新基础教育”不追求热闹,更在于安静背后学生的思维灵动与发展,顾老师研究表格的生长过程,童老师1米的体验发展,就是在思维动态生成中实现了师生的共生共长,在共同经历过程,积累经验中长出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互动对话  求真溯源

真实地现场研讨引发了与会代表的思维共鸣,代表老师们积极参与到了互动评课环节。“‘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分层差异发展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研究课在备课组如何开展共性移植研究?……”围绕老师们关注的话题,代表老师们与数学组老师们开展了深度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基于师生的成长,因此每一次的回应的与问答博得全场掌声,评课现场高潮迭起,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蔓延。

最后,“新基础教育”研究兼职研修员,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也参与到互动评课中。他聚焦两节课呈现出的鲜明特点,点出局小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特色,即呈现出新的价值追求,形成新的课堂形态,实现新的日常转化。顾老师与孩子们在“一波三折”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方法结构的主动迁移;童老师多次交互与对话,增进了学生对“米尺”“身体尺”的直观体验与表象建立。他指出,局小的课堂转型落实于日常教学之中,问题设计的开放,研究方法的指导,互动交流的点拔,体现是对学生真实成长的回应。

正如吴亚萍老师所说:唯有亲历研究实践的全过程,才会有生命成长的丰富体验。我们就是在这份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时也在享受教育生活的独特魅力和生命活力。一路花香,一路成长!局小数学组“新基础教育”研究必将再次拾级而上,去探索与迎接新的挑战。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