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7月7日,伴随着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成长节律课程之期末课程”结束的脚步,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所有教师带着一学期扎实的课程改革实践,马不停蹄又开启了一场“课程改革回归理论原点”的追溯之旅。来自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引经据典,为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成长节律课程的架构与实施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参照。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集团联盟校的骨干教师代表共四百多人齐聚常州市龙城小学报告厅共同分享这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7月5日上午,李伟平校长围绕“精神生命的成长节律”进行了开班动员。李校长首先肯定了集团教师在去年暑期培训后,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一年的辛勤探索,为学生创造了幸福的儿童生活。探索无止境,李伟平校长说:“不管什么课程改革都要回归学科与课程的原点,回归教育的原点思考,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看得越远,我们的课程改革之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实”,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此次暑期培训的内容和价值。理论的力量和智慧的转化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精神生命的空间拓展和时间延伸,促进教师为学生创生更丰富的课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走向丰厚。
回到原点
7月5日上午8:40,江苏省特级教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王一军教授从综合课程的发展历史、综合课程的类型及课程的本真三个方面,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帮助教师们逐步厘清了学科与课程、综合课程和课程统整之间的关系。他辩证地分析,让老师们看到了世界综合课程从“综合—分化——综合”的发展过程;他旁征博引,强调了以“课程统整”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必须以知识统整、知识与儿童统整的双层次统整,符合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他条理清晰,介绍了综合课程的类型及各自的程度,拓展了教师们对课程组织形式的认识。
王一军教授带来的赫尔巴特、皮亚杰、杜威等伟大教育家经久不衰的理论,让大家一下找到了综合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源头,对综合课程的架构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案例引领
7月5日下午,紧跟上午理论奠基的脚步,王一军教授用他特有的幽默振奋了每一位参加培训老师的精神之后,又开启了一段精彩的课程实践之旅。
他从综合课程的历史发展娓娓道来,梳理出了“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三种综合课程类型以及分别为“主题中心”、“问题中心”、“故事中心”为主的综合课程设计模式,帮助教师在万花筒般丰富的多种教育模式中寻找切合校本化课程变革的路径,并明确提出了“任何课程都不以牺牲知识、运用为代价,它必将是以尊重知识获得,发展人为最终目的。”的课程观
紧接着他用案例来诠释课程理论。他从综合课程模式之一的“问题中心式综合课程的设计”谈起,用各种案例揭示出问题中心课程与社会中心课程的区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能力;又从“说故事的课程”与“故事模式”阐述了故事中心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内涵。他还引入了国外多个课程开发的案例,对这些课程内容、特征、实施过程及评价方式的了解,让教师们直观地感受到课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也可以这样去开发课程;他通过课程撰写案例的比较以及自己设计的《文明用餐礼仪》课程,让大家更加明确了课程开发方案撰写的基本框架。
最后,王一军教授引领教师们将目光聚焦于局小教育集团一年来“且行且思”的“成长节律课程”,他从课程内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图等方面,为学校的成长节律课程绘出了一张美丽的发展蓝图。
把握核心
7月6日下午,华师大夏雪梅博士作了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引领教师关注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的“学习心理”。大量的国际前沿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打开了新的思路。关于身体倾向性所引发的专注、倾听、认知及关爱,她通过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大家明白当人的身体有了某种具体的动作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专注度。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广在课堂教学中,再一次印证了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欣赏者”的时候,才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力。
她介绍了世界有名的“棉花糖测试”,指出自我控制对人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够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对知识与世界的好奇心,对自我的控制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自主地发现自我的学习品质并积极完善,自主地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她建议学校的课程设计要围绕学生核心品质的深度、广度、现代性,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设计,做到课程结构多样化。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多种实践学习的经验,甚至多让学生有机会学到大学水平的工程等课程,逐步让学生真正接触到未来可能选择的专业领域,开始思考自己的学术规划和人生定向。这让教师对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乃至核心要素的把握更加明晰起来。
拓宽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杨明全教授作了题为《小学课程综合化:国际经验与实践路径》的专题报告。报告结合自己孩子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的学习生活案例,生动地阐述了美国小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课堂教学去“去规约化”等特点。
他系统阐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课程思想,为小学课程的综合化追根溯源;杜威的课程设置的考虑儿童和课程形态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借鉴;他着重从政策理念与行动路径两方面为学校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他要求课程的实际要处理好范围、层次、连续性等几个概念;要从课程类型、单元的组织和教材的生活化几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组织。
最后,他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境界与时代使命”为题,进行了即兴演讲。“使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竞争;让课程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平实。”他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也为教师创生完善课程,深化课程变革指明了方向。
正如王一军教授所说,回到教育与课程的原点能提升对教育的理解,能提升课程的品质,能增加实践者的底气。真正的课程开发是在做“真教育”!我们相信,局小教育集团的每一位老师在理论、案例与实践的碰撞中,在追求“真教育”的康庄大道上必将策马扬鞭,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