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年级丁玉平、杨丽铭两位老师深入钻研、大胆尝试 “类文比较阅读”的研究型阅读教学模式之后,包丽佳老师也在本次高年段研讨课中进行了《古诗两首》的比较阅读尝试。
有比较,才有鉴别。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都是写西湖景色的古诗,但前者描绘的是西湖瞬变的奇特,由“白雨跳珠乱人船”的“乱”瞬变到“水如天” 的静,这种变化展现了风雨的动态美;而后者描绘了早晨的静谧,展现了色彩的静态美。教学中,包老师聚焦两首诗所描写的景,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品诗句,感受古诗具有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在比较阅读中悟诗情,感受因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意境;在比较阅读中扣题眼,延展意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在比较阅读中赏诗风,穿越历史长河,走近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诗人……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在对比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感悟,提高了古诗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阅读同题材多首古诗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能力。
评课中,丁玉平老师赞扬包丽佳老师从试教到正式上课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教学变得更投入,环节变得更流畅,评价变得更自然了;杨丽铭老师则肯定了比较阅读在古诗教学中的积极尝试,对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把握诗风、拓展视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类文”的类可如何鉴定?不同的“类”又该有怎样独特的价值和转化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她还就课堂交流中班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差异谈了自己的想法,指出教师面对学生发言的差异,要针对学生语言表达时存在的问题,立足高年段学生语言表达的能级目标,善于捕捉亮点,放大资源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与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学生“不完善的表达”走向“完善的表达”走向“个性的表达”。
在尝试中比较,在比较中改变。我们的类文比较阅读一直走在路上,一路研究,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