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局小新闻>>文章内容
局小教师甘肃支教舟曲记(3)——舟曲初接触
发布时间:2014-10-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早想动笔,终觉文字浅薄。当我的心还没有融入这座城市的时候,文字注定是苍白的。至今我仍然不敢说我已经融入了舟曲,但至少我已经开始了解这不大的县城。

说起舟曲老县城,其实就如一个小镇。整个县城就在几座山形成的山坳之中,县城中仅有两条主干道,交错于我们临时居住地附近。其中一条主干道旁就是白龙江,这两天江水比来时急了些,或许是前天晚上一夜的雨水,上游水量充沛;主干道的另一边便是大大小小的商铺,入灯时分倒也感觉灯火阑珊,颇有韵味。然而白天却是另一番感觉——统一制作的招牌积满灰尘,街道两边随处可见生活和建筑垃圾,四周的高山匍匐着稀疏的灌木……来前听闻舟曲有“藏乡江南”之称,然而浸入其中,却有种身处西北高原的苍凉。休息时我们参观过泥石流灾难纪念馆,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我们获悉201087日晚上1147爆发的泥石流灾害是当地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伤害。后来,在和当地领导的交流中,我得知这儿的高山之上和山坳之间曾经覆盖原始森林,然而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建国后当地成立了很多林场,开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而后高山越来越秃,泥石越来越松,气候越来越干……

老县城中的房子大多是自建房。然而,终没逃过房产商敏锐的嗅觉——泥石流灾害过后,伴随着新城区的建设,老城区也开始大兴土木,于是舟曲老县城也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不过对当地人而言,3800元左右的房价也算价格不菲,因此能买商品房的基本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和舟曲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闲聊中,我得知舟曲县一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够支付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个月的工资,因此当地财政主要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这几天中,也有幸在方副县长(赴舟曲扶贫的常州干部)的安排下,参观了距老城12公里的舟曲新县城。这是一座如秀美江南的现代化新城。因是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项目,舟曲新城在城市选址、功能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等方面更符合人们对城市的期许。然而建成几年之后,除了在新城区办公的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入住外,普通百姓入住者寥寥。方副县长戏言,每天晚上就是他们几个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孤独而寂寞地巡视整座新城。问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新城配套了一所幼儿园和一所中学,却没有配套小学,学生就读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习惯在老城生活,不愿意搬迁到新城区。蓦地,我感到了习惯的强大惯性。其实,舟曲百姓有很多令我们感到不适应的习惯。并不缺水的百姓没有天天洗澡的习惯,仅仅是认为他们没有出汗;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可以随意倾倒,仅仅因为这儿地广人稀;灾后外地捐赠的100多台手提电脑锁在仓库里不使用,宁愿它们“孤独的等待老去”;……

连续两天早晨,我都在老县城的街上留意那些学生的踪影。630分过后,天还没亮,但已能看见背着书包的学生独自一人,或者三三两两慢行于人行道上,经过熟悉的小吃店就买点早点,边吃便走向学校。偶尔和一些学生攀谈,略显羞涩,却也能聊上一段。特别是和六年级的学生聊天时,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那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渴盼。毋容置疑,县城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美的,但对于久居其中的人来说,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一道与世隔绝的藩篱,要想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就得离开,而离开的唯一方式就是比别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如果这么想,我就能理解,当晨曦微露之时,那些稚嫩的孩童背着书包独自一人上学的背影究竟在诉说着什么……

…………

写到这儿,思绪有点乱。只是因为当我们自己每天尝试着,努力着按照当地的节律和习惯生活的时候,这座城市一下子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触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