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局小二号楼四楼多媒体教室里,“新基础教育”生态式共生体的数学兼职研修员们在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吴亚萍教授的带领下,正在经历着一场“头脑风暴”,与会的还有“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李政涛主任、吴玉如老师、李家成老师、庞庆举老师、徐冬青老师、局前街小学姜明红副校长,大家共同经历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下午。
专家报告:整体结构·简约深刻
首先,吴亚萍教授给兼职研修员进行了《“新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专题报告,吴老师分别从“数学教学改革的‘化’” “数学教学改革的‘特’” “数学教学过程的‘彩’”这三个方面阐述“新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同时整体结构化地梳理了“新基础”学校教学变革的理论体系:以“结构关联”和“开放互动”为两翼,促进师生积极主动的真实成长;以全程的资源观建立整体综合把握各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以教学的有机构成追求基于成事成人关系把握的评价观。吴老师那简约而深刻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回首一起研究的日子,感动于“新基础”专家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指导,感慨着那些浸润心灵的“新基础”理念,感谢着一路走来一直共同做“新基础”研究的那些人。
观课议课:精彩课堂·你言我语
接着,大家一起观看了上海明强小学的王黎莉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节录像课。这节精彩的研究课经历了不同地区的老师们一次次的初建与重建,很多学校的老师都付出了努力。听完课后,研修员们按照组别分成了6个小组,在各个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主题“一节好课的标准”开展讨论。讨论中,研修员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30分钟之后,第一组的张汉斌老师、第二组的顾彩虹老师、第三组的毛爱文老师、第四组的郭新华老师、第五组的孙敏老师、第六组的周志华老师纷纷代表自己小组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表达着对一节好课的标准:“读学生,根据学生困难进行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注重经历还原过程” “关注交互作用促进生成,点拨、催化与助推促进对意义的理解” “情景材料的输入到语言结构表达的输出,在‘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拓展育人价值、整体系统策划”……在大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吴老师对这节课的框架结构又进行了解读,围绕这节课表达了什么是课堂教学之“彩”,在吴老师的点评下,大家对一节好课的标准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主任评价:思路清晰·振奋人心
活动最后,吴老师邀请了“新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的李政涛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李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为什么要开这个会?”“为什么中心组的老师都要参与?”“我参加活动受到了什么启发?”“我对数学研究室的建议和期望”。李老师用“清晰的丰富、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抓手、清晰的学生状态”等话语对吴老师的教学改革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而后对每个发言老师做了精准的点评,并对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望,在李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又为 “数学研究室”今后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冬日暖阳,一切都因为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相信广大的兼职研修员在“新基础”专家老师的培训下,一定能在整体把握“新基础教育”好课标准和尺度的同时,展开深度研究,深化认识以“互动生成”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新基础教育”教学过程观,具体理解 “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这一内在过程逻辑,在听课、评课中强化针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意识,并积极将学习研究成果运用转化到后续的中期评估、日常普查等活动中去,进一步提升指导和引领的能力,为“新基础教育”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