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天宁区“新基础教育”研究学期总结会在局前街小学召开。会议由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党委书记、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主持。天宁区教育文体局陶建平副局长、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王冬娟校长、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新基础教育”研究联系人金东旭、天宁区“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参加了本次会议。
总结交流活动以学校为团队展开,校长主汇报,分管校长补充。三个多小时的交流分享呈现出鲜明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推进特质。
“总结是更高层次的现场研讨”。交流活动由李伟平书记主持,作为常州地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推进的负责人之一,在每一个团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针对学校特点和校长特点,不断进行深入的追问,不断生成研讨现场的聚焦点、困惑点、推进点,并给予每一所学校发展方向的指导。针对北郊小学提出的管理变革“重心下移”后的年级组管理,李书记让现场每一所学校都做了回应交流。通过聚焦式的案例剖析,大家对 “重心下移”推进的策略和价值形成了共识,二实小和局小的分管校长还做了相应的案例式分享。汇报分享的过程成为不断在新的层面上把脉导航的过程,成为学校不断在更高层面上清晰自己的过程。
“总结是推进变革的理性反思”。教育改革需要理性精神的滋养。这种精神决定了教育者的情怀和品格,也决定了改革的未来和价值。北郊小学徐青校长以节点事件体验历程为线,交流了学校在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关键事件。“校内研究课次92节次,区域开放课10节,外出现场学习181人次,采集资源共50节:语文16节、数学12节、英语4节、综合7节、学生工作11节……”翔实的数据统计,不仅是梳理总结力量的提升,更是北郊“新基础教育”行走足迹的真实见证。从研究过程品味变化,徐校长围绕管理变革、课程与教学、学生活动三大方面,具体和大家分享了每一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目前的推进现状。跟徐校长一样,其他几位校长的清晰汇报都体现出理性的自我观照能力,新的理念系统、新的认识参照系已经形成,校长形成了关键的学校认知能力。
“总结是突破经验的亮点提升”。一年半来,北郊小学、朝阳二小、虹景小学、朝阳桥小学都形成了自己的“新基础教育”推进经验。如朝阳二小史柏良校长给大家重点介绍了学校推进研究的路径变化。学校在责任人的调整、理论学习的推进变革上形成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推进路径的变化让朝阳二小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焕发了勃勃生机,并激发了各层级教师的生命激情。“我也能重心下移了,我也把发展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了,所以我的课堂学生活泼生动了。”这是他们学校一位五十多岁老师的自豪发言。如虹景小学周云校长交流的综合学科“六个一”举措:每学期看一本书、生态区上一节课、写一份满意的研究反思、争取一次研究活动评课机会、每个人领衔一个项目、每学期完成一份像样的小结。用王冬娟校长的话来说,大家是在真做研究。真心选择、真心投入、主动创造,创造的根扎在自己的学校。
“总结是校长思想的孵化培育”。朝阳桥小学的王文君校长在回顾学校发展时说:“‘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学校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是抱着背水一战的勇气去探索,去选择的。如今,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变得自信了,有一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了。大家感受到了成功的甜头。我们的第一责任人都能主动策划了,我不再亲力亲为了。” 王校长的发言掷地有声,一个自信、独立、满怀教育理想的女校长形象赫然在目。李书记也及时回应:校长是不能有条件论思想的,要善于懂得去创造机遇。改变学校首先是改变校长自己。周云校长说:“在学校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一所学校的研究文化,就应该如雾一样,有一定的浓度,每一个人才能浸染其中。”“选择好突破点,可以通过研究一节课,改变一个人,推进一个群体的变革。”……王冬娟校长的回应是: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因为要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局部的变革可以通过串点成线的策划,成就全部的精彩。不断的点评提升,让总结会成为校长思想能力的孵化培育平台。
研讨现场,联系人金东旭对下阶段工作做了简单交流,张林主任也谈了自己的“新基础教育”的认识,并针对“重心下移”提出了具体操作建议。陶建平副局长对区域内“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的发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感到高兴,表示文教局会一路既往地支持该项研究的推进,期望在新的一年中,能发展的更好。会议最后,李伟平书记针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纯净价值取向;二是扎根日常,实实在在推进研究;三是节点突破,挖掘中期评估的推进价值;四是生态推进,创新生态推进机制。
我们相信,在每一个行走者的共同努力下,天宁区“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会绽放更加蓬勃的生机,每一所学校的主动发展会呈现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