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纷飞的冬日上午,四年级组郭苏珺老师再次带领孩子畅游中国传统文化之“名言警句”“春联”“歇后语”,开启了期末语文专项复习研讨的热潮
自主交流,“炼”方法
无论是名言警句、春联还是歇后语,学生都能娓娓道来,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郭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炼,“积累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记忆呢?”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悟出规律——“可以先分类再记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学生很快就将本册书中的名言警句分为了“勤学类”、“读书类”、“诚信类”;将春联分为了“四字联”“七字联”“十二字联”,分为了“春光类”、“祝愿类”…… “想类别 巧积累”一下让这些特殊的语言积累变得有序、简单了。
实践运用,“活”方法
语言积累的最终目标是会灵活运用,交流中提炼出方法,是不是利于实践运用?郭老师随后提供任务单,创设一个个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验语言的运用。“这个应该与诚信有关,我立刻想到了诚信一类的名言警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有好多,我再选择最恰当的”……在学生的交流中,方法已经随着具体的语言环境得到了活化,“看情境 想类别 细选择”,已经为孩子运用自如了。
视野拓展,“提”能力
春联、歇后语和名言警句,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字字珠玑,言简意深,并且浸润了中国古典韵味,较之现代语言更有咀嚼之余韵。课堂上,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祝枝山写联骂财主”的小故事,让学生在笑一笑中感受到标点断句的妙处;对对子练习中,让学生触摸到古典文学的精髓,“花前月下”“晨钟暮鼓”都不是四个字的简单组合,都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底蕴。学生在这样的拓展中,体验到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起的是一种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浓厚的兴趣。
语文就像滋润心田的山泉,应坐在山谷中静静地听。学习语文就好比听泉,语文课堂,便是那山泉流过的地方。让孩子们在山泉流过的地方静心听泉吧!让孩子们潜心读书,静下心来学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