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局小新闻>>文章内容
局小教育集团:数学备课组课堂教学研究日系列活动二----我的研究我作主
发布时间:2013-10-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怎样的研究是真正体现学生成长的研究?怎样的研究是真正基于老师需求的研究?上周,在各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数学组开展了第二次“备课组课堂教学研究日”活动,基于学生与老师自身需求的实践研究在金秋十月井然有序地开展。

让研究直面问题:基于教学的需求,解读课堂的问题与困难。二年级备课组在前面备课中发现,老师们对平均分的教学有较多的困惑。故选择了之前从没深入研究的《分一分》进行探讨,由低年级教学经验丰富的庄明霞老师与新教师刘美娟教师一起执教。教学前,备课组对教材进行了集体解读,剖析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情,同时就刘老师前期课中存在的问题又给予了个别的指导。虽然共同备课,但在实践中两位老师还是呈现个人的风格与对课的自主理解。庄老师的课大气、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平均分理解这一教学重点与难点。刘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执教,但有了前期充分的理解与准备,课堂也呈现出较好的推进层次,学生的活动组织也较为成功。

让研究深化理解:抛开成熟的课例,丰富课型的研究与解读。一年级备课组没有选择以往成熟的课例,而是选择了数量关系中的起始课《5以内的加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奚利贤老师和刘佳两位老师都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入手,让学生看图学会说三句话。其次是呈现丰富的情境图,让孩子们整体感悟加法的数量关系,最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寻找身边的情境,进行三句话的丰富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能根据图意理解给出加法算式的含义,又能分别根据图意或数的合成计算出得数。四年级备课组高青芸和骆云两位教师,突破了以往运算律教学的成熟课型,进入了《减法性质》与《减法性质练习课》这两节系列课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对运算律的规律进行探究,完整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一种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了解、体验、感悟真正的数学化研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完整经历了从偶然的现象或特殊的问题抽象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从而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了解了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了从偶然现象中去发现必然规律的理性思考方法,帮助其形成数学化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

让研究理清思路:基于前期的研究,丰富过程性资源的理解和体验。五年级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难点《找规律》进行了单元系列化、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他们展示的前后两个课时的研究关注了本年级各班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课型结构更有机地体现于教学实践。第一节课,王莉老师带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运用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策略发现并以适当的形式表示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体验策略逐步优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第二节课,童菽千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找到的周期,对周期现象的未来做出简单的判断,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以及若干个物体或图形中,某种物体或图形的个数。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研究异彩纷呈:针对教师个性特点,呈现多样化课堂风格与多元化研究视角。三年级备课组,林玲老师执教了一堂精彩而又扎实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课。林老师从梳理单元的知识结构出发,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类型,通过举例子、估一估、算一算,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整节课结构清晰、有机渗透,学生在自然清新的状态下学习,学得轻松活泼。陈婧诚老师执教《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这是一节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熟课。课前,陈老师认真学习教学设计,观看教学录像,努力解读设计意图。课上以长程两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教结构,四边形的分类用结构。整节课层次分明,通过陈老师的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图形的类型,感受到了数学的有序思想。蒋沂老师执教《分数乘法》,课上,首先巩固了乘法的意义,然后设计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表示两个分数相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蒋老师运用点拨式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感悟算理。学生不仅知道了算法,而且理解了算理,不仅学会了画图的方法,而且还感受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杭桂荣老师执教《倒数的认识》,杭老师先从符合倒数的两个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引入,在过程中打开,引导学生理解“互为”的意义之后顺势给出“倒数”的概念,提出大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在交流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之后,全班围绕“怎样寻找一个数的倒数”展开思考,不仅学会了怎样找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而且还概括出了其中的规律。

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研究正进一步地走向日常化、全面化和系列化:每位研究者自主探索,每个备课组成员全程参与,每一节课后共同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一次次的自主研究中,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更提高了对课堂实践的把握。相信只有基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所引发的实践研究,才能走得更远、更深、更有意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