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下午,来自上海、青岛、淮安、厦门及常州市生态式推进共同体的200多位研究教师,共聚局小二号楼四楼多媒体教室,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李伟平校长、姜明红副校长参与了本次活动。
聚焦课堂 体验成长
本次研究活动围绕“数量关系”开展主题研讨,分别由吴小薇老师执教了《倍数问题》、周志华老师执教了五年级《加权平均数》。吴老师的课堂节奏明快、层次分明,借助线段图的感知与应用,帮助学生在问题分析中实现方法灵活与优化,体现了由局部走向整体综合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以此提升学生在问题分析中的整体意识。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处于灵动发散状态,“整体”、“对应”的数学思维呈现让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周老师《加权平均数》教学关注学生现有学习状态,从整体结构的教学规划出发,使学生在实验、比较、发现中感悟数据特点,感受“权重”在平均数分析中的作用。整节课学生的思维由随意走向定向,由无意识走向基于数据分析的有意分析,突破了以题论题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内生力的发展。
专家引领 品味课堂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精髓在于聚焦课堂后的“品”。两位执教老师简单阐述设计与教学意图后,来自共同体的十一位老师分别就“品味”课堂中的“长”、“体验”课堂中的“精”、“收获”课堂中的“得”等多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学习到如何展开师生对话……”、“我对这个环节有一个新想法……”大家共同对课堂现场进行了基于“现场学习力”的自我解构。最后吴亚萍教授对本次教学研讨进行了点评与引领。她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次表达了对评课教师在观课后“成长”的喜悦,“体验成长,‘长’在何处,需要大家共同的思考与实践。”她强调:“数量关系的教学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走出就题论题的简单教学模式,今天的课堂为我们打开了视野,数学抽象的过程要摆脱单一的机械抽象,通过‘文字——图——算式’三者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对应的关联才能将关系进行数学化的抽象,并在后续的具体化中实现思维提升,今天吴老师的课做到了。加权平均数的教学更应关注数学学科素材的育人价值开发,融练习于过程之中,感受‘权重’,提升数感,建立由特例分析到枚举研究再到归纳论证的数学过程,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周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高品质、高品味感染着在场的所有老师们。通过本次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在挖掘教材育人价值的同时,必须考虑其前沿后续,并立足学校实际,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内容,在学习研究中“生长”出师生们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