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 ,“新基础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局小四楼多媒体教室召开。在两天的“新基础教育”专题研讨活动中,四所学校(局小、中山路小学、薛家中心小学、五星中心小学)的老师立足于自身对教材的丰富解读,分别执教了《晚上的“太阳”》一课。
四堂课都以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体现着每所学校对于课型研究的思索和实践。
我校 王瑞芳 老师执教完《晚上的“太阳”》后,所有的听课老师齐聚多媒体教室,针对本堂课进行了评课。本堂课中集体呈现了教者对于“结构”的认识和运用。不管是在常规积累的两课时整体设计上,还是在感悟环节的“解读人物和表现人物的方法结构”的具体设计上,抑或是复述环节中较为鲜明的目标指向……都反映出教者对于“新基础教育”基本理念的准确把握。而课堂中灵动的回应和提升也给听课老师以很深的印象。本校老师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对本堂课所体现出来的结构意识加以赞赏,对 王 老师所体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也予以肯定,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提升点,与所有的听课老师一起分析讨论,思想的碰撞使得所有的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更为深刻清晰,对课型研究的策略更为明了。
吴 教授对此次活动做出了总结性地评价,她说,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了各个点上的学校近期对新基础的研究状况,并且对文本作出了比较深刻的解读,与此同时,各学校互相听课,能够互相学习,提升质量。 吴 教授肯定此次活动的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希望各个学校能进一步研究新基础教育的课堂结构,尝试采用多元化的结构呈现一堂课,关注学生真正的需要点和兴趣点,以更好地提升新基础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