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局小新闻>>文章内容
开放 · 互动 · 生成——记术科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二)
发布时间:2008-05-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08515,我校术科组的全体教师又一次迎来了华师大“新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杨小微教授和孙元涛博士,在他们的引领下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所有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了互动式的研讨生成了丰富的资源。

上午,由6位教师进行了研讨课的教学。这6位教师是主动要求承担这次研讨任务的,他们有的是很多年没有上过公开课的“老”教师,有的是才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有的是教研组的中坚力量。他们“抢着上”是因为他们知道“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的不是具有展示作用的公开课而是研讨课,他们非常愿意将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让专家和同行来诊断和研讨,他们更希望通过研讨活动提升自己的反思重建能力。这样的转变正是教师心态开放的表现,他们已能敞开心扉接受挑战、正视问题、正确看待他人的合理建议……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有研讨发言的机会,下午的研讨活动分两组进行。首先由执教者进行说课,他们介绍了自己教学设计时的关键点和整体思路;教学过程中哪些现象是预料之内的?哪些是没有预料到的?并分析了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设计的问题还是生成的问题?可谓直面问题,态度真诚。而后的教师互评中,更是直接面对问题,谈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有的是对问题进行诊断,有的是对某些环节进行重建,提供了诸多的合理建议。最令人感动的是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不是就课谈课,而是触及了许多理念和实践的真问题,不断地引发了会场上的互动,执教者呢更是珍惜这样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将自己的困惑和感受如实说出。在一次次的互动对话中,我们感受着同伴的真诚,更获得了专家智慧的引领和耐心的点拨,也生成了许多资源,如“课堂开放后如何进行技法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与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欣赏素材矛盾吗?”“小组讨论就是新基础吗?”等。在对问题深入地探讨之后,我们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来丰富,也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时钟已经接近5点了,教师们仍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一天的研讨活动,紧张而又充实,开放、健康的教研文化正慢慢地形成,每天改变一点点,进步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我们相信研究的过程会和结果同样精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