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教研室理论组受省基教所课题规划办的委托,对局前街小学开展的“对小学生实施‘感激教育’的研究”这项课题进行了结题鉴定。
理论组龚国胜老师、张小亚老师、王俊老师参加了当天的鉴定活动。鉴定会上,李伟平校长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对“感激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了汇报。从“感激教育”的提出,到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思路的选择,李伟平校长根据“感激教育”实施的过程作了立体式的综合汇报,真实展示了局小在实施“感激教育”过程中的思考、实践、困惑、调整、再实践、再反思的历程。
只有在充满感激的灯光下,我们才会对自然因为感激而倍加珍惜,对生活因为感激而努力拼搏,对人因为感激而努力拼搏,对人因为感激而真诚相待。通过实施“感激教育”,在平常的日子里,局小的孩子逐渐能以一颗“善感”之心,体察到关爱和温暖。“感激教育”将学生与他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构起一种道德化了的社会关系。“感激教育”让学校的家长、老师、学生共同获得了道德的成长。
“对小学生实施‘感激教育’的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感激的内涵,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实施策略,创造了实施“感激教育”的平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探索了从明理到导行,重环境熏陶,重情感激发的实施规律,探索了由外而内,从大到小,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细节引导的实施原则。我们设立了“感激节”,重视了“感激节”的仪式稳定化,并将“感激节”纳入了学校活动年历。我们开设了“感激课”,建立了“感动局小之星”评价机制。我们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建立了以仪式为抓手的一到六年级成长序列活动。局前街小学对小学生实施“感激教育”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鼓励,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等都作过相关报道。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曾在《中国教育报》对局前街小学实施的“感激教育”作了点评。
鉴定会上,吕战亚书记参与了答辩交流。姜明红主任还重点介绍了课题推进的策略与思考,杜英姿主任介绍了以仪式为抓手的一到六年级成长序列活动。班主任代表王英老师作了“我十岁了”仪式活动的专题交流,薛娴老师作了“感激教育”日常化的相关交流。
通过答辩交流,鉴定组认为,局小立足校情选择课题,并对“感激教育”进行了校本化的理解,很立体,很有层次。选题本身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综合的人生发展目标的准确理解,反映了学校“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学校对“感激教育”研究内容分解恰当,内容丰富,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结构,体现了学校对“感激教育”真实的探索过程。学校分阶段梳理成果,非常充分地反映了学校实施“感激教育”真正从学生成长的细微之处入手,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从认识到领悟到养成的转化。局小“感激教育”的实施成效显著。最后,理论组也对学校后阶段进一步深化“感激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