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原来研究可以如此美丽。
加入“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一年半来,我校新基础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以“把握特点,找准落点,主动探索;转变观念,日常推进,开放积聚;自觉学习,主动实践,有效提升”的策略,将新基础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10月和11月的两次新基础教育研讨活动,均获得了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专家的好评。 一年半的课题推进,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培养教师的主动精神必须还给教师主动发展的时空。关注日常的教学研究,才能使教师在变革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感激教育——让感激成为一种意识。
今年是感激教育深入实施的一年,我们开始探究感激教育与“新基础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径。内修教师与学生的底蕴,让感激教育开展得真实有效:实验组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内需,用身边的活动充实“感激课堂”,及时推广研究经验,诉说研究困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达成年段感激教育实施目标和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成长的动力。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让感激教育更加生动:“感动局小之星”在“感激节”中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感激,存在于生活;感激,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让感激成为一种意识,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学科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自觉。
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正成为影响教育实践变革发展的关键。基于这样的实践背景和教学实践变革的需要,学校提出了教师的新理念与学科专业素养同步提升的思考。2006年暑假,学校制定了学科素养的标准,将“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纳入暑期校本培训并即刻启动:语文组的影评展示了教师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数学组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划分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新学期中,各学科组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形成学科特色项目:《四书五经》纳入了语文组的阅读书目;《方法论》帮数学老师建构知识体系、把握思想方法;英语学科开展了英语朗诵比赛;艺术老师也欢快的徜徉于艺术殿堂……围绕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一系列措施营造了氛围,激发了教师成长的自觉与热情。
“杏坛杯”——为新课程实施做出最好的注解。
2006年5月24日,江苏省中小学“杏坛杯”优质课评比活动在局前街小学落下帷幕。在3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省各地颇具知名度的十几所优质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我校同台竞技,我校姜明红老师荣获一等奖。她凭借着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娴熟的课堂驾驭,营造出了灵动的语文课堂,映射出我校语文学科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李伟平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成长的脚印》——为孩子打造出全新的体验、交流平台。
2006年8月,《成长的脚印》项目组全体老师本着“分步实施,不断修订,逐步推广”的原则,在成功试行两年的基础上,确立“体现关怀”、“凸现引领”、“关注体验”、“引导评价”、“讲究趣味”的五大编写原则,成功进行了第四次改版,赢得了社会多方面的赞誉,并在全常州市各小学中推广使用。学校以“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从局小实际出发,有效利用校本资源,以项目组方式推进校本课程研究,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做出了实绩。项目组教师也带着爱,带着情,带着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事教学工作,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为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
生命教育——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2006年9月,我校经市教育局的严格评审和筛选,成为常州市区唯一进入生命教育项目实验学校的小学,并承担了市生命教育网的规划设计和更新维护工作。项目实施至今,我校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以“课程框架的构建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学主题的挖掘和拓展”、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为基础性平台,积极探索校本化的生命教育特色。目前项目组教师正以课程建设的视野,结合学校“基于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办学思想,积极尝试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学生“心灵氧吧”——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给孩子的心灵充充氧,让它更健康,更坚强,让它伴随孩子度过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学校心理工作室就是这样一所“心灵氧吧”。从2005年11月工作室成立起,热情的服务、专业的指导为许多学生与家长架起了一座“心桥”:“阳光地带”心聊室为学生排解烦恼、找回快乐;“家长心理学校”帮助家长接近孩子、理解孩子。心理工作室促进了家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让局小的教育充满了生命的关怀,真正还孩子一个灿烂的童年。
校本培训——得之,我幸。
没有娇艳的鲜花,也没有醉人的掌声。有的是一位又一位普通老师走向主席台;有的是台上台下真诚的互动;有的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培训;有的是凝心聚力的团队拓展……它把握住了教师们心灵的方向,让真正的喜悦进入所有人的心中。2006年度,学校校本培训围绕“优化教育行为,提升学科素养,培养智慧型教师”的目标,让每一位辛勤的实践者走上讲坛,讲述自己的探索故事。老师们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议故事的活动形式,在互动交流中,展示成果,分享智慧。每一位局小人都在内心萌动着这样的情愫——得之,我幸!
家校研讨——让学生、教师、家长多赢!
2006年度,教师积极参与“如何进行家校沟通”的专题讨论,各年级更是创新形式,开放内容,家校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年级,学生成了主角,为家长会带来了清新活泼之风;五年级,专家老师家长济济一堂,主体沙龙的形式、贴近家长实际问题的话题,吸引着每位家长。六个年级,六种不同的研讨方式;六个年级,一种共同的教育追求。一切只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让家长在收获孩子成长快乐的同时,进一步学习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领孩子。学校对家校研讨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组织创新,成为新时期学校探索科学育人、健康育人的又一重大举措,必然能引领学生、教师、家长一起成长!
“四大主题节”——秀出学生真我的风采。
2006学年的四大主题教育节,充分激发了局小师生的生命活力。它提供了舞台:体育节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艺术节拉近了学生与T型台、交响乐的距离,让学校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科技节让低、中、高年段的孩子发掘生活中的科学,再一次与科技亲密接触;读书节带孩子走进智慧林,采撷智慧果。它提升了价值:每一次的主题节都将成为童年回忆美好的瞬间,每一次成功与失败的体验都会被孩子们珍藏,期待着活动的再一次延续。“四大主题节”让学生精神世界的底色更加绚烂多姿!

